公平与效率关系分析述要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01 15:17:00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属于、服务于效率,被沦为效率的手段,因为效率是经济活动和物质生产的直接目的,“正是这直接目的性作为人们思考认识处理问题的直接视野,也就很自然地被人们拿来作为一种价值框架、判断依据”。在价值哲学层面上,公平和效率都是实现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手段,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而“包括公平、效率在内的其它一切均只不过是人借以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方式,都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归”。因此,只有当我们把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理解成“社会要求与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且其中的公平不仅仅理解为“社会财富的分配”时,在这种意义上才真正构成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二者之间才存在何者优先的问题,而且答案也蕴含在问题之中。
三、关于公平与效率矛盾的处理方法
如何化解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不失社会公平,以达到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这是论者讨论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最终旨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生产关系变革”论
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社会生产无序、两极分化严重、资本家榨取巨额剩余价值等有失社会公平的认识,提出了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以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真正解决分配公正和经济效率的统一问题。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公有制社会中,那种凭借生产手段占有他人劳动的可能性不再存在,劳动者“在改变了的环境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据此,有论者指出:当现存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率的提高,或者单纯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体制改革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富差距拉大状况和消除异化现象时,说明旧的社会制度维护的是落后的“公平”分配原则,因而,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就成为必然趋势。
(二)“三次分配”论
合理的分配方式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有论者从公平因其作用领域不同而分为经济公平、政治公平和伦理公平的观点出发,主张将收入进行“三次分配”来达到维护社会公平的目的:遵循经济公平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效益原则进行“第一次分配”;贯彻政治公平的原则,由国家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措施进行“第二次分配”;贯彻伦理公平的原则,如依靠人们的同情心通过资助、捐款、慈善事业等来救济和援助社会弱势群体或国家举办福利和教育事业等方法来进行“第三次分配”。因为经济上的公平与政治上和伦理上的公平原则适用不同的范围,如果超出范围,以政治、伦理原则直接干预经济过程,就会产生低效率。
(三)“事先限制和事后补偿”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领域的生产分配是遵循市场规律的,人们往往难以干涉。所以,为了保障公平,对人们在市场领域受到的损失可以采取“事后补偿”措施。在进入再分配时,国家干预已成为可能,可以通过法律或制度限制、禁止人们从事不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以消除不公平现象,并弥补一些人因之所受的利益损失。有论者认为,要达成公平与效率的某种均衡状态,可以采取“事先限制”和“事后补偿”两种方式。所谓“事先限制”,就是在活动之先、在活动领域之内采取措施将活动结果限制在不致损害社会公平的某个范围内,保证其结果总是不逾出这种“事先限定”的范围。而“事后补偿”,就是对诸领域发展自身价值的倾向不从领域内部予以事先的限制,而是在领域之外采取措施,事后改变活动结果,对活动过程中受到抑制的某种价值予以补偿。
公平与效率是人们在社会中追求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倾向,都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它们在与具体制度相结合的过程中既彼此冲突,也互相促进,它们是评价制度的两种不同的价值标准。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它们之所以发生冲突,原因在于效率与公平何者成为制度的第一价值取向问题。当然,这离不开对制度所存在的具体历史条件的考量。在国家效率低下的情况下,理应把效率视为制度的第一价值取向。在国家效率已得到巨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公平无疑应该作为制度的第一价值取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突出强调公平与效率二者中任意一方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和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升,公平与效率关系之我见[J],哲学研究,1994,(5).
[2]王春福,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平和效率的统一[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9).
[3]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4]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陈燕,公平与效率:一种经济伦理的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苏敏,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哲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5).
[7]王锐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J],光明日报,1993-03-08.
[8]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9]徐秀红,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反思[J],山东社会科学,2006,(12).
[10]李杰,徐太军,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新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
[11]王常柱,武杰,试论现阶段公平对于效率的优先性——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反思[J],伦理学研究,2010,(1).
[12]刘森林,柴方国,“恶”与发展[J],哲学研究,1995,(9).
[13]周元,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与效率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4).
[14]高兆明,从价值论看效率与公平——再论效率与公平[J],哲学研究,1996,(10).
[15]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7]麻宝斌,吴克昌,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政治学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3,(2).
[18]王晓升,公平与效率关系之我见[J],哲学研究,1994,(5).
[19]王南泥,探求公平与效率的具体关系[J],哲学研究,1994,(6).
三、关于公平与效率矛盾的处理方法
如何化解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不失社会公平,以达到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这是论者讨论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最终旨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生产关系变革”论
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社会生产无序、两极分化严重、资本家榨取巨额剩余价值等有失社会公平的认识,提出了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以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真正解决分配公正和经济效率的统一问题。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公有制社会中,那种凭借生产手段占有他人劳动的可能性不再存在,劳动者“在改变了的环境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据此,有论者指出:当现存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率的提高,或者单纯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体制改革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富差距拉大状况和消除异化现象时,说明旧的社会制度维护的是落后的“公平”分配原则,因而,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就成为必然趋势。
(二)“三次分配”论
合理的分配方式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有论者从公平因其作用领域不同而分为经济公平、政治公平和伦理公平的观点出发,主张将收入进行“三次分配”来达到维护社会公平的目的:遵循经济公平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效益原则进行“第一次分配”;贯彻政治公平的原则,由国家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措施进行“第二次分配”;贯彻伦理公平的原则,如依靠人们的同情心通过资助、捐款、慈善事业等来救济和援助社会弱势群体或国家举办福利和教育事业等方法来进行“第三次分配”。因为经济上的公平与政治上和伦理上的公平原则适用不同的范围,如果超出范围,以政治、伦理原则直接干预经济过程,就会产生低效率。
(三)“事先限制和事后补偿”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领域的生产分配是遵循市场规律的,人们往往难以干涉。所以,为了保障公平,对人们在市场领域受到的损失可以采取“事后补偿”措施。在进入再分配时,国家干预已成为可能,可以通过法律或制度限制、禁止人们从事不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以消除不公平现象,并弥补一些人因之所受的利益损失。有论者认为,要达成公平与效率的某种均衡状态,可以采取“事先限制”和“事后补偿”两种方式。所谓“事先限制”,就是在活动之先、在活动领域之内采取措施将活动结果限制在不致损害社会公平的某个范围内,保证其结果总是不逾出这种“事先限定”的范围。而“事后补偿”,就是对诸领域发展自身价值的倾向不从领域内部予以事先的限制,而是在领域之外采取措施,事后改变活动结果,对活动过程中受到抑制的某种价值予以补偿。
公平与效率是人们在社会中追求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倾向,都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它们在与具体制度相结合的过程中既彼此冲突,也互相促进,它们是评价制度的两种不同的价值标准。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它们之所以发生冲突,原因在于效率与公平何者成为制度的第一价值取向问题。当然,这离不开对制度所存在的具体历史条件的考量。在国家效率低下的情况下,理应把效率视为制度的第一价值取向。在国家效率已得到巨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公平无疑应该作为制度的第一价值取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突出强调公平与效率二者中任意一方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和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升,公平与效率关系之我见[J],哲学研究,1994,(5).
[2]王春福,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平和效率的统一[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9).
[3]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4]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陈燕,公平与效率:一种经济伦理的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苏敏,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哲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5).
[7]王锐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J],光明日报,1993-03-08.
[8]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9]徐秀红,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反思[J],山东社会科学,2006,(12).
[10]李杰,徐太军,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新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
[11]王常柱,武杰,试论现阶段公平对于效率的优先性——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反思[J],伦理学研究,2010,(1).
[12]刘森林,柴方国,“恶”与发展[J],哲学研究,1995,(9).
[13]周元,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与效率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4).
[14]高兆明,从价值论看效率与公平——再论效率与公平[J],哲学研究,1996,(10).
[15]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7]麻宝斌,吴克昌,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政治学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3,(2).
[18]王晓升,公平与效率关系之我见[J],哲学研究,1994,(5).
[19]王南泥,探求公平与效率的具体关系[J],哲学研究,1994,(6).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 [中等教育] 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 [中国哲学] 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 [财务控制] 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 [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 [职业教育] 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 [市场营销] 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 [国际贸易] “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