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文教学笔记的技巧和价值分析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01 15:28:00
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相当多的学生“不讲理”,即只能“摆事实”,罗列几件事,不会针对问题作必要的分析。虽然“事实胜于雄辩”,其中必然包含着道理,然而毕竟也有看不透的“事实”,需要作分析,以理服人,否则就没有议论的必要了。
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这篇文章的观点还是对的吧,我只是没有分析而已。”一开始,我总是这样安慰学生:“观点是对的,只是分析不够。”后来发现这样评价不妥,效果不好。没有分析或不会分析,“观点对”,也经不起质疑,三两个问题就能弄得破绽百出。学生如果用“只是没有分析”宽慰自己,他就永远不知道怎样发议论,也无法学会分析问题。因为学生作文的观点很可能是凭直觉,也可能是“从众”,也可能是来自写作材料的某种暗示,未必有自己的理解;而缺少必要的分析,读者也就无从了解文章立论的依据,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说服力”。为什么很多中学生的议论文没有可读性?为什么他们总是只能反复议论一般常识,以“频频出现关键词”敷衍成文?除了表达刻板,也常常在于教师提供的论题不需要他多动脑筋。学生的思维经常在一个平面上滑动,缺乏多角度、深层次辨析的动力,也就缺少了挑战自我、质疑设问的意识。
现实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效率令人尴尬:教师用尽心机,学生仍然无动于衷。在一个全面变革、信息大量涌来的时代,一个需要思考和判断选择的时代,有这么多青少年漠视思考的重要,不知不觉间丧失思考的动力,这是多么奇怪的事!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思维,写作教学能没有思考么?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在作文中只会“表态”或宣泄情绪,对事情作简单判断,而不作必要分析;在谈话交流中,往往也只是陈述经过,忽略其中的问题。一次,有学生在作文中批评所在的学校为抓升学率,制订了许多严苛的规定,比如有些教师告诫学生“不准在任何时间看任何小说”(这中间竟然也有语文教师),若见到学生看小说,立刻没收并通知家长。我便问该生对这类问题如何看,学生回答“说不清”——“说不清”,也就是说,他觉得有可能“各有各理”,不需要辨析,“辨也辨不清”,而没有看到这种有悖常识的教育方式对一个人的情感、意识的伤害。此时,如果要求这位学生写一篇有关“人与书”的议论文,他会有什么样的观点呢?他又如何作出分析呢?于是,我又问他:你提到的这些教师,他们在文学阅读方面有没有什么特征?学生说,这些老师都好像没有什么文学修养,许多经典作品不但没读过,而且还闹过笑话,至多看看流行的电视连续剧,有空闲时间会在电脑上“淘宝”……其实,学生已经观察到“现象”,如果他能进一步思考深层原因,就可以发现“读什么样的书,以后就是什么样的人”。那些禁止学生读小说的教师,是不是在自己的高中阶段也曾遇上不准看小说的老师?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是不是更能看出功利主义教育的危害?如果一个人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是他个人的可悲;如果他当教师,他的“不怕”就是恐怖的了——当学生只知道在文章中宣泄情绪时,教师必须教会他这样剥茧抽丝、精于剖析,以发现事物的真相。 对学生更多的“启思”是在日常生活之中。
每有新闻报道“见死不救”,对中小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种伤害;而如果负面新闻过多,没有准确的剖析,则无疑会成为一种暗示。有一次批作文,我在一位学生的作文上多评了几句话——这位学生的作文又一次抨击见人落水不救的看客,言辞极为激烈。我写的是:“在岸边当看客的,未必没有救人的愿望,也有可能是他们不会游泳,没学过救生。你会游泳么?”后来,我在作文讲评时提出了这个问题,所有的学生都感到意外,因为全班的确没有几个人会游泳。在对话中,有学生指出:有关见人落水不救的新闻经常有,见多了,人反而麻木,甚至觉得“见死不救”就是常态,没有思考价值;也从来没有记者从其他角度,比如“救人能力”方面提出问题。我的回答是:不能因为大众媒体不提,个人的思考就没有价值。见人落水不救,这种事在发达国家较少,除了宗教传统和爱心,可能也和国外青少年游泳的普及程度高有关。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前二三十年,抢救落水人的事也平常,同样和早先中小学开展游泳活动很有关系。如今在城市,游泳成了比较奢侈的体育活动;以南京之大,竟然就没有一所学校有游泳池。我们在批评人们缺乏爱心的同时,可能更需要注意提高自己帮助别人的能力。仅仅有爱心,缺乏帮助他人的能力,也只能徒增遗憾。
有位心脏外科大夫曾对我说:“对一名医生来说,医术最重要,因为仅有爱心,不但救不了人,很可能会给病人增加痛苦。比如,他做一个手术需要6小时,而我做同样的手术只需要3小时,即使我的服务态度有些问题,但病人仍然会选择我,因为胸腔被打开的时间越短越好。”他的话我虽然没能全听懂,但他提出的问题非常实际。云南有位中学校长举债在学校建了标准游泳池,他说的是:“我要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游泳,这可能比他们的学科成绩更重要。”当我把上述材料介绍给学生时,他们很受震动,经过思考分析,原先简单的问题包含的深刻开始全面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由此延伸开去,更多的问题出现了。我们都说,教育的目的是“教会生存”,但是,目前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么?高一新生军训,只不过是几天的队列训练,家长心疼孩子,挖空心思编理由代孩子请假;有些学生缺乏锻炼,每周升旗,站立10分钟就会倒下;每年的春游和秋游,有的教育局怕出事故,规定“不准出城”……这样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吗?这样的教育,是“高素质”吗?这样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吗?……当学生开始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时,他可能已经不再简单地纠结于对“见死不救”的批评,而是学会了全面地分析问题,同时开始思考“怎样提高生存能力和帮助他人的能力”了。
教师不要拿孤立的问题让学生就事论事,而要尽可能地作必要的拓展和挖掘。我们从“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说开去”,目的不是要引出一大堆同类的事,做出一律的判断,而是要深入剖析一种现象,寻找可能的各种结论。这样的教学活动未必要在一次教学中完成,也许过了一个月,也许过了一个学期,教师仍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关注同类现象。这时候,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有了思考积累,而新的信息也会促使他有新的分析。比如,南京有过一起闻名全国的“彭宇案”——一名青年因扶起一名倒地的老妇反而被诉,法官的判决有违基本伦理和公民准则,判决做好事的青年赔偿,此事轰动全国。法官的判决书认为,“依常理”,“不是你碰倒的你就不会去扶;既然你去扶了,就必然与你有关”。这个判词经媒体传播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很多地方传出见到老人跌倒不敢相助的丑闻,引发了严重的道德危机。两年后,深圳的两名高三学生在路上抢救了一名摔倒的老人(这位老人摔倒后,一样有人围观而不敢施以援手),这两位学生所在的学校大张旗鼓地给两人发了奖金。对这件事,学生会有什么看法呢?有学生说,做了原本正常的事却被当做英雄,对这个民族而言,是不幸的。话虽然也比较深刻,可是能不能做出更深层的分析呢?我鼓励学生刨根问底:为什么见义勇为会成新闻?为什么尽了义务就会被当做英模?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他们勇敢?为什么学校坚持要这两名学生接受奖励?……总之,事情没那么简单。为什么一起错案会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大是大非问题能不能“调解”?道德沦丧能不能“和谐”?司法公正的重要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联系,能初步认识到:一些事物的背后,有一个广阔的、复杂的背景,有形成的历史渊源,很多现象并不是简单孤立存在的。
越是敏感的问题越容易锻炼思维。善于思考,才会分析。就一个问题延伸思考,直到占有详细的资料,对所能得到的相关信息筛选鉴别、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
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这篇文章的观点还是对的吧,我只是没有分析而已。”一开始,我总是这样安慰学生:“观点是对的,只是分析不够。”后来发现这样评价不妥,效果不好。没有分析或不会分析,“观点对”,也经不起质疑,三两个问题就能弄得破绽百出。学生如果用“只是没有分析”宽慰自己,他就永远不知道怎样发议论,也无法学会分析问题。因为学生作文的观点很可能是凭直觉,也可能是“从众”,也可能是来自写作材料的某种暗示,未必有自己的理解;而缺少必要的分析,读者也就无从了解文章立论的依据,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说服力”。为什么很多中学生的议论文没有可读性?为什么他们总是只能反复议论一般常识,以“频频出现关键词”敷衍成文?除了表达刻板,也常常在于教师提供的论题不需要他多动脑筋。学生的思维经常在一个平面上滑动,缺乏多角度、深层次辨析的动力,也就缺少了挑战自我、质疑设问的意识。
现实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效率令人尴尬:教师用尽心机,学生仍然无动于衷。在一个全面变革、信息大量涌来的时代,一个需要思考和判断选择的时代,有这么多青少年漠视思考的重要,不知不觉间丧失思考的动力,这是多么奇怪的事!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思维,写作教学能没有思考么?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在作文中只会“表态”或宣泄情绪,对事情作简单判断,而不作必要分析;在谈话交流中,往往也只是陈述经过,忽略其中的问题。一次,有学生在作文中批评所在的学校为抓升学率,制订了许多严苛的规定,比如有些教师告诫学生“不准在任何时间看任何小说”(这中间竟然也有语文教师),若见到学生看小说,立刻没收并通知家长。我便问该生对这类问题如何看,学生回答“说不清”——“说不清”,也就是说,他觉得有可能“各有各理”,不需要辨析,“辨也辨不清”,而没有看到这种有悖常识的教育方式对一个人的情感、意识的伤害。此时,如果要求这位学生写一篇有关“人与书”的议论文,他会有什么样的观点呢?他又如何作出分析呢?于是,我又问他:你提到的这些教师,他们在文学阅读方面有没有什么特征?学生说,这些老师都好像没有什么文学修养,许多经典作品不但没读过,而且还闹过笑话,至多看看流行的电视连续剧,有空闲时间会在电脑上“淘宝”……其实,学生已经观察到“现象”,如果他能进一步思考深层原因,就可以发现“读什么样的书,以后就是什么样的人”。那些禁止学生读小说的教师,是不是在自己的高中阶段也曾遇上不准看小说的老师?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是不是更能看出功利主义教育的危害?如果一个人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是他个人的可悲;如果他当教师,他的“不怕”就是恐怖的了——当学生只知道在文章中宣泄情绪时,教师必须教会他这样剥茧抽丝、精于剖析,以发现事物的真相。 对学生更多的“启思”是在日常生活之中。
每有新闻报道“见死不救”,对中小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种伤害;而如果负面新闻过多,没有准确的剖析,则无疑会成为一种暗示。有一次批作文,我在一位学生的作文上多评了几句话——这位学生的作文又一次抨击见人落水不救的看客,言辞极为激烈。我写的是:“在岸边当看客的,未必没有救人的愿望,也有可能是他们不会游泳,没学过救生。你会游泳么?”后来,我在作文讲评时提出了这个问题,所有的学生都感到意外,因为全班的确没有几个人会游泳。在对话中,有学生指出:有关见人落水不救的新闻经常有,见多了,人反而麻木,甚至觉得“见死不救”就是常态,没有思考价值;也从来没有记者从其他角度,比如“救人能力”方面提出问题。我的回答是:不能因为大众媒体不提,个人的思考就没有价值。见人落水不救,这种事在发达国家较少,除了宗教传统和爱心,可能也和国外青少年游泳的普及程度高有关。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前二三十年,抢救落水人的事也平常,同样和早先中小学开展游泳活动很有关系。如今在城市,游泳成了比较奢侈的体育活动;以南京之大,竟然就没有一所学校有游泳池。我们在批评人们缺乏爱心的同时,可能更需要注意提高自己帮助别人的能力。仅仅有爱心,缺乏帮助他人的能力,也只能徒增遗憾。
有位心脏外科大夫曾对我说:“对一名医生来说,医术最重要,因为仅有爱心,不但救不了人,很可能会给病人增加痛苦。比如,他做一个手术需要6小时,而我做同样的手术只需要3小时,即使我的服务态度有些问题,但病人仍然会选择我,因为胸腔被打开的时间越短越好。”他的话我虽然没能全听懂,但他提出的问题非常实际。云南有位中学校长举债在学校建了标准游泳池,他说的是:“我要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游泳,这可能比他们的学科成绩更重要。”当我把上述材料介绍给学生时,他们很受震动,经过思考分析,原先简单的问题包含的深刻开始全面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由此延伸开去,更多的问题出现了。我们都说,教育的目的是“教会生存”,但是,目前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么?高一新生军训,只不过是几天的队列训练,家长心疼孩子,挖空心思编理由代孩子请假;有些学生缺乏锻炼,每周升旗,站立10分钟就会倒下;每年的春游和秋游,有的教育局怕出事故,规定“不准出城”……这样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吗?这样的教育,是“高素质”吗?这样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吗?……当学生开始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时,他可能已经不再简单地纠结于对“见死不救”的批评,而是学会了全面地分析问题,同时开始思考“怎样提高生存能力和帮助他人的能力”了。
教师不要拿孤立的问题让学生就事论事,而要尽可能地作必要的拓展和挖掘。我们从“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说开去”,目的不是要引出一大堆同类的事,做出一律的判断,而是要深入剖析一种现象,寻找可能的各种结论。这样的教学活动未必要在一次教学中完成,也许过了一个月,也许过了一个学期,教师仍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关注同类现象。这时候,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有了思考积累,而新的信息也会促使他有新的分析。比如,南京有过一起闻名全国的“彭宇案”——一名青年因扶起一名倒地的老妇反而被诉,法官的判决有违基本伦理和公民准则,判决做好事的青年赔偿,此事轰动全国。法官的判决书认为,“依常理”,“不是你碰倒的你就不会去扶;既然你去扶了,就必然与你有关”。这个判词经媒体传播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很多地方传出见到老人跌倒不敢相助的丑闻,引发了严重的道德危机。两年后,深圳的两名高三学生在路上抢救了一名摔倒的老人(这位老人摔倒后,一样有人围观而不敢施以援手),这两位学生所在的学校大张旗鼓地给两人发了奖金。对这件事,学生会有什么看法呢?有学生说,做了原本正常的事却被当做英雄,对这个民族而言,是不幸的。话虽然也比较深刻,可是能不能做出更深层的分析呢?我鼓励学生刨根问底:为什么见义勇为会成新闻?为什么尽了义务就会被当做英模?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他们勇敢?为什么学校坚持要这两名学生接受奖励?……总之,事情没那么简单。为什么一起错案会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大是大非问题能不能“调解”?道德沦丧能不能“和谐”?司法公正的重要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联系,能初步认识到:一些事物的背后,有一个广阔的、复杂的背景,有形成的历史渊源,很多现象并不是简单孤立存在的。
越是敏感的问题越容易锻炼思维。善于思考,才会分析。就一个问题延伸思考,直到占有详细的资料,对所能得到的相关信息筛选鉴别、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
- 上一篇:例谈阐释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 下一篇:以例说法谈议论文事实论据思想的培养理念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 [中等教育] 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 [中国哲学] 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 [财务控制] 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 [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 [职业教育] 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 [市场营销] 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 [国际贸易] “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