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体接受对象的特性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01 15:38:00
从个体的对象看,对象本身也不是意识的天然发生地。当对象作为自在之物时,它与个体没有发生作用,它不可能成为个体的意识,当它以“个体的对象”的身份出现时,情形就不同了。严格地讲,在对象世界中,原始自然本身是无意识的,它只是纯物质;人化自然携带了人的意识,但这种意识是物化了的、僵死的,它需要一种比它更高级的意识形式来解构才能复活;其它对象性的个体是有意识的人,但他们的意识也不可能直接取代作为主体的个体的意识。这就是说,从对象世界看,它们本身并未给个体带来某种现成的意识。尽管越是高级的对象其包含的人类已有的意识越多,但这种意识产品是否能给个体以同等的数量和水平,则还要看个体与这种对象处于何种接受关系之上,还要看个体在这种关系下所培育出来的接受特性如何。
个体意识既不来源于个体本身,也不嫁接于对象,那么它产生于何处呢?
在这里,只剩下了第三种情形:个体的意识产生于个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它是个体对对象关系进行思索、拷问的结果,是个体与对象的关系在个体大脑中的反映。简言之,个体意识的内容就是他的对象关系。
对个体而言,他一经产生,即处于某种对象关系之中。在关系的两极,个体则是思考者一方,能动的一方,对象则是被思考者一方,是被动的一方。由于个体与对象之间在本体的意义上存在差异——个体一经我所见,他就是一个具有眼、耳、鼻、舌、身等官能的高级动物,他的大脑结构也已完善到会思索、会拷问的程度;而对象则是为着个体而设定的某种被分化了(成为这个个体的特定指向)的物。这种差异性,为个体在对象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提供了物质前提。
个体正是在这种对象关系的展开中开始了认知。他每获得一个对象,就建立一种对象关系;他每建立一种对象关系,便获得一种认知。当原有的对象关系解体而被新的对象关系代替时,他的认知也发生一次更替。
由此可见,个体的对象关系史形成个体的认知结构。个体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对其进一步接受新的对象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像我们在前面分析的结果那样,过去的对象关系对个体的未来指向提供了潜意识。美国人类学家海伦·费什在《人类的浪漫之旅》中写道:“爱的地图是存在的”:人在儿童期便逐渐有了这种爱的地图。莫尼认为,在5岁到8岁之间(甚至更早),由于家庭、朋友、经历以及机遇的不同,爱的地图已经开始形成。例如,当你还是一个孩子时,你已经习惯了家庭的吵闹或是宁静,习惯了母亲聆听、呵斥或是拍打的方式,适应了父亲说笑话、走路或者做手势的样子,你的朋友和亲戚中的一些人的性格的某些特征会对你很有吸引力,而另外一些性格特征会令你觉得很讨厌;你的记忆中逐渐产生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什么样的东西你喜欢,什么样的东西你不喜欢甚至是非常厌恶。
随着你逐渐长大,这幅地图在无意识之中逐渐形成,你的理想恋人的模样逐渐出现在你的脑海之中。到十几岁的时候,人的血液中开始流动着性的冲动,爱的地图也变得清晰起来。“理想恋人的面容、身材、种族以及肤色都变得非常确定,更不用说性格、仪态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你在脑海中有一张完善的爱人的照片,有一个你觉得动情的场景,还有那些令你激动的谈话和举动。(参见海伦·费什,第33-34页)
海伦·费什的描述的确是对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以及用认知结构去接受对象的这种演变过程的绝妙勾画。现实中许多成年的个体都是按照这样的“地图”按图索骥的。个体的认知水平成为他接受对象的关键。认知的本质在于它是被个体自身实践所证明了的“真”和“理”。正因为如此,他所获得的认知在他看来就是标准,就是尺度。他用自己的认知去解释世界,也用其去匡正世界。他同时也拥有了一个认知的世界,他把可接受的对象限制在认知的范围之内。
值得注意的是,个体意识形成之后,有向个体本能转化的趋势。当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之后,理性认识则有转换为个体本能的倾向。换句话说,这种理性认识对对象的认识过程再不需要经过一个理性推理过程,而是化为个体的感觉经验性的直觉活动。个体由于把某种属性(感性、理性、动物性、社会性及男女之性……)在自身积累的多了,他就能够用这种积淀认识来直观重复出现的对象,并立即得出结论。这个时候,个体的这种感觉与他的手指接触到火陷时立刻收缩的感觉会很相似,虽然后者是先天就具有的,而前者则是后天才积累起来的。
站在这种变化的立场上看待个体的认识的获得过程,我们就会看到物质世界所呈显出来的难易程度就像一叠云梯,当我们上升到高处的时候,看低处的东西就易如反掌;而当个体掌握了某种理性认识时,他再观照这种理性认识的对象就像人们辨认他非常熟悉的伙伴一样,只要看到伙伴的背景甚至背影的一角,他也会立即辨认出来。1+2=3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必须费好大功夫才能转化成记忆的理性,而对具有初等数学知识的人们则成为直观性的“运算”,中国象棋的初学者第一步行棋也要思考半天,而高手的最初十几步棋则凭“感觉”就可以走下去。
五、自我的接受性
当自我产生之后,个体的接受行为变成了在自我的审视之下认知对象关系的活动。受自我主宰,个体的身体和认知被统一起来,原来储存在个体身体中的自然以及吸收为认知对象的内容开始了刷新过程。自我把个体的各部分集中起来,把各方面调动起来。原始的个体的一个个指向被自我统一在他的名义之下,变成为为着自我而存在的指向。
自我虽然强大,但他却只寓于个体之中,而不会被群体共同分享。凡是有群体的地方,必然有多个个体存在,因而会有多个自我并存。以个体为出发点的认识论之所以能够成立,就是因为个体既是一个独立的认识主体,也是一个独立的实践主体。尽管有人认为个体是社会的个体,个体的认识来自社会,但是,站在个体的角度看,社会中的他人并不是个体的同一体。他人与我们的个体不可能合二为一,相反,他人更象认识的对象。因此,力图用群体性替代个体的认识论意义的做法是存在片面性的。
自从进驻自我之后,为着自我的个体的接受方向变得清晰起来。这时的个体与自我相依为命,他甚至成为自我的终结目标的载体,而个体一生的接受都按照此目标进行。比如有一首诗这样表达作者可以接受的境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作者为自我设计的目标超越了一切世俗的追求,因而使其个体的接受对象升华到一个超乎常人可以接受的层次。
显然,就自我而言,他仍然以对象作为支持其存在的方式。他放弃一个对象,必然要选择另一个对象。他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他得以成为自我的基础。——从对象发现自我,从对象产生自我。对象是自我的进一步证实,自我是对象的归宿。自我接受对象,自我消化对象,自我变成了对象物对象化在个体身体中的存在。自我与对象相统一在个体之中,自我与对象合二而一。于是对象消失在自我之中,对象关系也随之消失了。
为了明确地认识自我与对象的关系,我们描述的上述图景仍然是一个假设自我与对象仅有一次接受关系的抽象图景。而就自我与对象关系运动的现实性来看,对象界的无限性使得自我总是处在一种高张的状态。只要对象是永无休止的,自我的接受便是生生不息的。
参考文献
:①海伦·费什,1998年:《人类的浪漫之旅》,刘建伟、杨爱红译,海天出版社.
②《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1979年:《世界上古史纲》上册,人民出版社。
③唐震,2006.05.12:《论自我的Ŧ
- 上一篇:从童话到哲学
- 下一篇:萨特的“人学辩证法”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 [中等教育] 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 [中国哲学] 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 [财务控制] 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 [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 [职业教育] 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 [市场营销] 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 [国际贸易] “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