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浅析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01 00:34:00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近十几年全国各旅游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措施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课程体系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施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五方面来对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1]。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2],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此类人才。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措施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课程体系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施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五方面来对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比较。
一、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978 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高等专科学校相继成立,中国旅游高等教育拉开了序幕。三十多年来,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四个培养层次,本文以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高职两个层次的高等旅游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才培养模式。
(一)宽泛化的培养目标。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旅游业的各类旅游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即使是提倡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高职旅游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难以摆脱本科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面面俱到,酒店、旅行红、景区、会展等各个旅游行业都有涉及,表现出了宽泛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系统性、知识性的课程体系设计。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是围绕旅游管理学科的系统理论构建起来的。整个课程体系建立在一般公共基础理论之上,在此基础上构建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进而深入到旅游管理理论知识领域。具体到旅游管理理论知识领域,其课程体系也是先设置概要课程,再设置专业性更强的课程。总体来看,是一种系统性、知识性强,层次分明,层级递进的课程体系设计[3],追求全面的、系统的、逻辑的理论知识。
(三)理论性、综合性的专业课程设置。
与宽泛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相适应,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偏向于理论性知识传授的课程居多,真正的实践类课程很少。专业课程设置综合性很强,大多数旅游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均同时存在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实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景区管理、饭店管理概论课程。
(四)探索中的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特点,国内多数旅游高校也开始注意到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国内旅游高校基本形成了在第四学年进行专业实习的惯例。一些国内的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开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上迈出步伐。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 它依托深圳华侨城集团(集团董事长兼中旅学院的院长)旗下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让学生在4 年的学习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走上了相对稳定、规范的校企合作之路[4]。
(五)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缺乏的师资队伍。
国内众多旅游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由以下三类教师组成。第一类是由地理、历史、经济、管理、园林规划与设计、外语等学科转行过来;第二类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或博士毕业,从“学校”到“学校”直接过来授课;第三类是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转行或兼职在高校从教。其中,前两类占据了绝对比重,前两类师资学历普遍较高,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大多数缺乏旅游行业的实践工作经验,缺乏过硬的行业岗位技能。
二、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国外大学正式设置旅游专业始于20 世纪60 年代末,80 年代是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尤以始建于20 世纪初的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和与之隔海相望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国际上闻名遐迩。本文就以这两所旅游高校作为主要案例,分析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门化的培养目标。
虽然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与美国康奈尔旅馆管理学院属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前者培养职业人才,后者培养本科层次人才,但两所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一个共性,即重视专门性人才的培养。两所院校均以为酒店行业培养懂理论、熟悉业务、又会实际操作的专业化管理人才为目标。
(二)应用性的课程体系设计。
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应用性”为突出特点。瑞士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时间与课外实践时间之比保持在1:1—2:l之间。其中,洛桑学院规定新生入学后,必须经过18 周的酒店基本功锻炼,每周一个课题,如餐饮备料、运输、初加工、餐具洗涤、客房整 理、餐厅服务、大堂清洁等。美国各旅游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对实践的要求也非常严格[5]。密西根州立大学招待业管理学院要求学生必须完成800小时实习任务,其中400 小时的认知实习,400 小时的管理实习;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招待业管理学院要求学生完成1300 小时的实践任务,其中1000 小时的工作实践,300 小时在旅游业的管理实习[6]。
(三)广泛、精深、动态的专业课程设置。
美国康奈尔旅馆管理学院以其广泛、精深的课程设置闻名。学院设置的学科基础课(国外称商业课)内容广泛,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决策管理、管理沟通、社交训练、法律、定量分析方法等。而专业课的设置则颇有深度,如招待业财务管理、餐厅管理、设备管理、商业与招待业法律、派房管理、烹饪理论与实践、酒店发展与规划等,而且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课程的研究报告[6]。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扎实的理论根底,又有实际的运作能力。瑞士洛桑学院的课程设置则不断推陈出新,如近年来推出的国际营销策略、国际化市场学、国际连锁管理、全球战略、跨学科案例研究、亚洲商业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7]。
(四)成熟、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训、社会实践及企业实习。
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主楼内设有实验旅馆,其中有80 间客房和一个会议中心,每学期可供200 名学生实习。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则在校内设有7 间不同风格的餐厅,这些餐厅既可为学生提供用餐服务,又是教学场地,学生轮流充 当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教师则在一旁现场指导和授课。除了在校内设置实验教学基地,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得到与今后实际工作岗位完全相同的模拟实习外,两所院校还把教学链延伸到社会。康奈尔专门向学生提供院外的实习课程,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受到监督雇用式的严格训练。洛桑学院的校园内通常只有七八百名在校学生,另外七百余人则在世界各地酒店实习。学生毕业后可到各国高级星级酒店直接上岗,一般可任部门经理、助理,不必再经实习期[7]。
(五)国际化、行业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的国际化和行业化是康奈尔和洛桑的共同特点。瑞士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具备5 年行业从业经验的管理者;另一种是学院的专职教师,须有4 年的学徒经历,3 年以上行业实践经验。洛桑学院聘请教师的必备条件是要有经营酒店的经历[8]。康奈尔则把酒店业著名专家的讲座作为必修的教学计划。此外,两所院校的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高,学校往往会从世界各国聘用急需专业和新兴专业的教师,而且学校和很多国家的学校之间都签订了互派协议。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师资人才的组合,形成了更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更全面的智慧集聚[6]。 免费 三、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出鲜明的专门性,美国康奈尔和瑞士洛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酒店行业培养高级专门管理人才。而国内各旅游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表述上虽都不大相同,但存在一个共同之处,即希望培养出高级复合型人才,希望培养出的学生既能做酒店管理、又能当导游,还能对旅行社进行管理,并且会旅游开发规划。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且定位和要求模糊不清。尤其对于那些办学时间不长,处于一本、二本及高职院校中间的独立学院而言,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需要在办学过程中逐步摸索和研究的。
(二)课程体系设计的差异。
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应用性”为突出特点。瑞士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学生的职业需要构建课程体系,追求应用性与实际操作性。美国各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调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律、会计等方面理论基础的牢固,但在专业课程设计上非常重视学生应用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很多旅游宏观管理方面的课程均体现了这一点。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是以旅游学科的系统化理论知识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追求全面的、系统的、逻辑的理论知识,本质上偏向于学问中心主义[8]。
(三)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表现出广泛、精深、动态的特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较多。而国内的课程设置则偏向于注重旅游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专业课程设置中,继承性知识的传播占了主要教学课时,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且专业课程的更新比较缓慢。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
国外旅 游院校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统、稳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训、社会实践及企业实习,且与理论教学结合紧密。而国内大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集中于第四学年,一方面由于企业的不配合、学校的不重视,学生在实习单位充当劳动力的现象比比皆是,无法真正实现换岗实习或管理实习。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利用这段时间做毕业论文、找工作,使实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当然,国内的一些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也开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但大多校企无法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缺乏统一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体制。
(五)师资队伍的差异。
国外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表现出国际化、行业化的鲜明特点。师资队伍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学团队,他们不仅有很高的学历,而且多数在业界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具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历。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则由地理、历史、园林规划与设计、外语、经济、管理等学科转行为主,学历普遍较高,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大多缺乏旅游行业实践经验,这严重制约了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1] 李炳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l)。
[2] 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5):28-29.
[3] 王玉。中国与瑞士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差异分析[J] .商业经济,2011,(5)。
[4] 陈秋华,张健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
[5] 邹亮,王颖,曹洪珍。 相关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4)。
[6] 王文君。 中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
[7] 邹亮,王颖,曹洪珍。 相关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4)。
[8] 陈文婷。海南与瑞士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 .中国科技博览,2011,(25)。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1]。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2],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此类人才。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措施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课程体系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施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五方面来对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比较。
一、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978 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高等专科学校相继成立,中国旅游高等教育拉开了序幕。三十多年来,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四个培养层次,本文以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高职两个层次的高等旅游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才培养模式。
(一)宽泛化的培养目标。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旅游业的各类旅游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即使是提倡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高职旅游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难以摆脱本科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面面俱到,酒店、旅行红、景区、会展等各个旅游行业都有涉及,表现出了宽泛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系统性、知识性的课程体系设计。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是围绕旅游管理学科的系统理论构建起来的。整个课程体系建立在一般公共基础理论之上,在此基础上构建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进而深入到旅游管理理论知识领域。具体到旅游管理理论知识领域,其课程体系也是先设置概要课程,再设置专业性更强的课程。总体来看,是一种系统性、知识性强,层次分明,层级递进的课程体系设计[3],追求全面的、系统的、逻辑的理论知识。
(三)理论性、综合性的专业课程设置。
与宽泛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相适应,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偏向于理论性知识传授的课程居多,真正的实践类课程很少。专业课程设置综合性很强,大多数旅游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均同时存在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实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景区管理、饭店管理概论课程。
(四)探索中的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特点,国内多数旅游高校也开始注意到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国内旅游高校基本形成了在第四学年进行专业实习的惯例。一些国内的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开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上迈出步伐。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 它依托深圳华侨城集团(集团董事长兼中旅学院的院长)旗下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让学生在4 年的学习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走上了相对稳定、规范的校企合作之路[4]。
(五)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缺乏的师资队伍。
国内众多旅游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由以下三类教师组成。第一类是由地理、历史、经济、管理、园林规划与设计、外语等学科转行过来;第二类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或博士毕业,从“学校”到“学校”直接过来授课;第三类是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转行或兼职在高校从教。其中,前两类占据了绝对比重,前两类师资学历普遍较高,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大多数缺乏旅游行业的实践工作经验,缺乏过硬的行业岗位技能。
二、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国外大学正式设置旅游专业始于20 世纪60 年代末,80 年代是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尤以始建于20 世纪初的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和与之隔海相望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国际上闻名遐迩。本文就以这两所旅游高校作为主要案例,分析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门化的培养目标。
虽然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与美国康奈尔旅馆管理学院属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前者培养职业人才,后者培养本科层次人才,但两所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一个共性,即重视专门性人才的培养。两所院校均以为酒店行业培养懂理论、熟悉业务、又会实际操作的专业化管理人才为目标。
(二)应用性的课程体系设计。
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应用性”为突出特点。瑞士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时间与课外实践时间之比保持在1:1—2:l之间。其中,洛桑学院规定新生入学后,必须经过18 周的酒店基本功锻炼,每周一个课题,如餐饮备料、运输、初加工、餐具洗涤、客房整 理、餐厅服务、大堂清洁等。美国各旅游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对实践的要求也非常严格[5]。密西根州立大学招待业管理学院要求学生必须完成800小时实习任务,其中400 小时的认知实习,400 小时的管理实习;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招待业管理学院要求学生完成1300 小时的实践任务,其中1000 小时的工作实践,300 小时在旅游业的管理实习[6]。
(三)广泛、精深、动态的专业课程设置。
美国康奈尔旅馆管理学院以其广泛、精深的课程设置闻名。学院设置的学科基础课(国外称商业课)内容广泛,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决策管理、管理沟通、社交训练、法律、定量分析方法等。而专业课的设置则颇有深度,如招待业财务管理、餐厅管理、设备管理、商业与招待业法律、派房管理、烹饪理论与实践、酒店发展与规划等,而且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课程的研究报告[6]。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扎实的理论根底,又有实际的运作能力。瑞士洛桑学院的课程设置则不断推陈出新,如近年来推出的国际营销策略、国际化市场学、国际连锁管理、全球战略、跨学科案例研究、亚洲商业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7]。
(四)成熟、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训、社会实践及企业实习。
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主楼内设有实验旅馆,其中有80 间客房和一个会议中心,每学期可供200 名学生实习。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则在校内设有7 间不同风格的餐厅,这些餐厅既可为学生提供用餐服务,又是教学场地,学生轮流充 当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教师则在一旁现场指导和授课。除了在校内设置实验教学基地,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得到与今后实际工作岗位完全相同的模拟实习外,两所院校还把教学链延伸到社会。康奈尔专门向学生提供院外的实习课程,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受到监督雇用式的严格训练。洛桑学院的校园内通常只有七八百名在校学生,另外七百余人则在世界各地酒店实习。学生毕业后可到各国高级星级酒店直接上岗,一般可任部门经理、助理,不必再经实习期[7]。
(五)国际化、行业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的国际化和行业化是康奈尔和洛桑的共同特点。瑞士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具备5 年行业从业经验的管理者;另一种是学院的专职教师,须有4 年的学徒经历,3 年以上行业实践经验。洛桑学院聘请教师的必备条件是要有经营酒店的经历[8]。康奈尔则把酒店业著名专家的讲座作为必修的教学计划。此外,两所院校的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高,学校往往会从世界各国聘用急需专业和新兴专业的教师,而且学校和很多国家的学校之间都签订了互派协议。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师资人才的组合,形成了更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更全面的智慧集聚[6]。 免费 三、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出鲜明的专门性,美国康奈尔和瑞士洛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酒店行业培养高级专门管理人才。而国内各旅游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表述上虽都不大相同,但存在一个共同之处,即希望培养出高级复合型人才,希望培养出的学生既能做酒店管理、又能当导游,还能对旅行社进行管理,并且会旅游开发规划。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且定位和要求模糊不清。尤其对于那些办学时间不长,处于一本、二本及高职院校中间的独立学院而言,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需要在办学过程中逐步摸索和研究的。
(二)课程体系设计的差异。
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应用性”为突出特点。瑞士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学生的职业需要构建课程体系,追求应用性与实际操作性。美国各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调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律、会计等方面理论基础的牢固,但在专业课程设计上非常重视学生应用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很多旅游宏观管理方面的课程均体现了这一点。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是以旅游学科的系统化理论知识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追求全面的、系统的、逻辑的理论知识,本质上偏向于学问中心主义[8]。
(三)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表现出广泛、精深、动态的特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较多。而国内的课程设置则偏向于注重旅游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专业课程设置中,继承性知识的传播占了主要教学课时,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且专业课程的更新比较缓慢。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
国外旅 游院校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统、稳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训、社会实践及企业实习,且与理论教学结合紧密。而国内大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集中于第四学年,一方面由于企业的不配合、学校的不重视,学生在实习单位充当劳动力的现象比比皆是,无法真正实现换岗实习或管理实习。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利用这段时间做毕业论文、找工作,使实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当然,国内的一些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也开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但大多校企无法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缺乏统一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体制。
(五)师资队伍的差异。
国外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表现出国际化、行业化的鲜明特点。师资队伍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学团队,他们不仅有很高的学历,而且多数在业界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具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历。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则由地理、历史、园林规划与设计、外语、经济、管理等学科转行为主,学历普遍较高,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大多缺乏旅游行业实践经验,这严重制约了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炳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l)。
[2] 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5):28-29.
[3] 王玉。中国与瑞士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差异分析[J] .商业经济,2011,(5)。
[4] 陈秋华,张健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
[5] 邹亮,王颖,曹洪珍。 相关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4)。
[6] 王文君。 中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
[7] 邹亮,王颖,曹洪珍。 相关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4)。
[8] 陈文婷。海南与瑞士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 .中国科技博览,2011,(25)。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 上一篇:万绿湖风景区员工培训体制分析
- 下一篇:试析企业人力资源制度执行力的提升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 [中等教育] 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 [中国哲学] 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 [财务控制] 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 [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 [职业教育] 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 [市场营销] 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 [国际贸易] “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