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与企业组织模块化演进浅析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01 00:24:00
模块化促进产业融合,信息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数字化,不同产品借助数字化形成了通用的界面与接口,促使标准化向模块化发展,模块化成了标准化的高级形式,当产业采用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后就会促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改变了企业行为与市场结构(刘茂松、曹虹剑,2005),在产业融合条件下,垄断结构并不单只表现在某种产品的市场集中度上,而且反映在某一企业对相关互补产品和替代产品市场的控制力上;而且垄断结构的市场主体往往表现为模块化的网络形态。在一个需要创造需求的信息经济时代,具有高级创新优势、品牌优势和模块整合优势的企业会在相关市场上形成垄断结构。刘茂松、曹虹剑(2005)提出了模块化垄断结构的三种制度安排。第一,模块化企业制度安排,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采取企业的内部性外部化,企业的外部性内部化;第二,企业模块化的市场制度安排,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价使市场的消费者剩余增加,即实行不同时期的价格歧视;第三,企业模块化条件下的规制制度安排,通过模块化变垄断行业为垄断环节,规制垄断结构为垄断行为和规范企业与政府行为(余东华、芮明杰,2005)。由此得出企业模块化是产业融环境下防止垄断行为提高市场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价值竞争与企业模块化
企业是价值创造的经济组织单元,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企业联盟、虚拟组织和网络企业等都成为价值创造的组织形式。企业模块化改变了企业原有的价值链形态,由原来的链式演变为网式,模块化的企业就是网络结点。
(一)价值链形态下的企业模块化
企业存在的最根本目的是要创造价值,而价值链是价值创造的承担者。科技的发展使产业的价值链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根据技术演进、市场和组织协调产品生产方式的演进特点,价值链形态分为三个阶段(徐宏玲,2005)。第一阶段,前钱德勒价值链形态;第二阶段,钱德勒价值链形态;第三阶段,后钱德勒价值链形态。价值链是企业在特定的产业内进行价值创造活动的组合(Porter,1987),在模块化组织协调下的价值链是通过实现报酬递增体现与传统的规模经济不同的价值增值特点。在价值链的第一阶段,由于技术不发达,生产性企业的规模较小,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价值转移方式是以贸易商之间分工的形式实现的。即社会劳动的分工是以商品交易的方式来协调的。到了19世纪中叶,中间商组织利用具有的全面性知识和信息使贸易发展到极至,并出现了专业化的协调组织,价值链的形态也由分散向企业集中,企业出现一体化的迹象并由此进入价值链形态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在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动力的作用下,以自己为中心向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扩张兼并,实现一体化战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被誉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企业的技术、管理等表现为不可分割性,企业通过行政手段包揽了从设计开始、零件加工、成品装配、产品包装、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这种企业组织曾盛极一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对市场的不适应越来越明显,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以及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为企业组织指出了方向,垂直一体化企业开始向垂直专业化前进,企业价值链的纵向解体和横向联合的组织形式渐渐形成,并为进入后钱德勒价值链形态——模块化时代打下了基础。Bald-
win和Clark(1997)对IBM进行研究,得出了进入模块化管理的时代的结论。大企业纷纷解体,企业柔性、企业模块化成为企业适应市场的重要的途径,模块化时代的价值链形态具有企业与市场融合的特性(李海舰、原磊,2005),出现以信息技术为条件的企业和市场模块化。
(二)价值网下的企业模块化
企业价值网络包括两个层次: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和企业外部价值网络(余东华、芮明杰,2005)。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价值模块和价值链都存在着分解和整合的动态过程。在模块化背景下,价值模块是构成价值链的“基因”,价值模块的整合是价值链模块化的基础。价值链是由一组价值模块按照某一界面规则构成的“基因组”。价值链模块化的过程,就是价值链解构、整合和重建的过程。根据技术模块化产生产品模块化再到企业模块化的逻辑和产业融合条件,价值链的解构、整合和重建就是价值网的形成过程。企业内部价值网就是以某一核心能力要素为中心,由企业内部不同的价值链和价值模块组合而成的网络系统。企业外部价值网络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价值生成、分配、转移和使用的关系及其结构,不同的企业价值链和价值模块相互交织组成价值系统,形成企业外部价值网络。企业通过价值网创造价值并形成企业自身的价值体系。
苟昂、廖飞(2005)认为,企业组织模块化是企业价值网络的组织基础,价值网是商业生态系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不断演化的企业网络与动态进化的企业内部网络连接后形成的一种网络形态。随着组织模块化程度的加大,组织面临着两种方向相反的压力。一方面,组织模块尤其是内部的组织模块,其自身的独立性、自主性加大,他们得到更多的授权,能够独立行使更多的职能。例如,计算机、汽车工业、家电的产品模块供应商可以直接根据数据系统传来的数据安排生产、供货。另一方面,组织模块发现作为一个整体,受到了更多的约束,尤其是居于非主导地位的子模块,丧失了部分规则的制定权,以及部分的控制权,必须服从网络规则。如沃尔玛对其所有的供货商提出了整套严格的交易规则,如果供应商违反交易规则,立刻予以惩罚,甚至被排除在供货网络之外。在面对两种网络压力的情形下,企业内部的模块化应以构建核心能力为主,企业外部的模块化应以模块化封装为主。
四、企业边界与企业模块化
(一)从分工到企业模块化
模块化是与分工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是经济系统演进的结构性表现,经济系统的演进是遵循着“规模经济—分工经济—模块化”的基本路径。人类早期的分工活动带有模块化的思想,但是它与信息时代的企业模块化有本质的不同,分工是交易效率的提升,模块化是信息技术支撑的价值创新。分工与模块化主要有以下的不同(胡晓鹏,2006)。第一,分工与模块化产生的前提不同。分工是单向的,是为了效率的提高,而模块化是双向的,不仅有分工而且有聚合,进行模块化必然要进行分工。第二,模块化是一种允许浪费和重复建设的经济系统,而分工则是一种专业化效率导向、力图节约的经济系统。第三,在具有内生性的演化路径和强化机制问题上,模块化与分工所关注的侧面是不同的。模块化的构思和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规则。分工的演化机制关注的是:分工是如何在市场自由竞争的环境中节约内生交易费用,并推动分工走向深化的问题;而模块化强调的则是:模块是如何在信息封闭体制和界面标准的联动中获得创新、发展和增强竞争实力的问题。第四,分工与模块化对个人专业化程度和专业化经济水平的要求不同。分工要求个人专业化,并以高专业化程度为前提,与此不同,模块化并不过分强调个人的专业化水平。相反在许多领域中,模块化反而强调个人技能的综合化。总之,模块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工。分工强调效率,模块化强调的是模块之间的接口。分工的演化是模块化的动因之一。
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是有边界的,而且企业的边界是由企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的。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企业的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当二者相等就是企业的边界。在现实中企业边界趋于模糊,企业既有边界又无边界。基于现实的变化,企业没有边界,企业边界可趋于无穷,企业进入无边界的时代。传统经济学与现实的背离并不是理论的错误,而是影响企业成本与收益的关键因素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企业成本、收益起决定作用的不再仅仅是有形的物质资产,无形资产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居于主导地位。由于信息技术一次投入大、复制成本低的特点使企业边际成本呈递减,边际收益递增。企业通过模块化对原有的价值链进行解构、重整形成核心价值模块,这些价值模块与企业内部和外部模块通过通用或标准的接口连成一个无边的企业网。 (二)产权理论与模块化理论的融合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是有明确界限的,企业的边界在于一项经济活动由企业内部来完成所产生的边际成本与其由市场来完成所产生的边际成本(青木昌彦、安藤睛彦,2003)。交易费用理论的前提是企业和市场的二分法,即把企业和市场划分为两个独立的模块。胡晓鹏在交易成本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中引入资产专用性概念,对企业模块化的边界进行分析并得出企业模块化的边界与企业资产专用性有密切关系,当企业资产专用性程度较低时,产品的市场溢出效应较大,企业应采用市场交易方式;相反,企业应采用自行生产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产业趋于融合,企业和市场的界限变得模糊,企业与市场在信息经济时代的功能在渗透和融合。市场功能的力量将压缩企业的边界,体现市场效应;企业功能的力量将扩大企业的边界,体现企业功能效应;而企业模块化是市场与企业均衡条件下的企业形态,体现了企业与市场的融合。
(三)模块化企业群
模块化企业群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企业组成的一种从事模块化产品制造的互惠互利的合作组织。它以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为依托,优化了各种生产要素,并以最小的投资对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做出快速协同反应。模块化企业群由模块集成商和模块制造商构成。模块化企业群既有企业的特征,又有集群的特征。它是一个完整的复杂产品系统,这一系统的边界就是集群本身的边界;同时又具有集群共同演进特征。(1)模块化企业群是一种开放的、超越空间约束的动态协作模式,是战略和结构的有机结合,成员企业具有独特的核心能力。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可以通过双向式学习来实现共同演进。(2)模块化企业群具有较强的自愿信任机制,可以有效弥补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预测不准的问题。这是实现共同演进的基本前提。(3)模块化企业群中,研发和制造的不同模块由不同企业来完成,相同模块也可能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团队进行“背靠背”的独立竞争性研究,共担风险、协作创新,降低研发风险,提高研发的成功率和生产效率,实现共同演进。
模块化企业群以成员企业互补的核心能力为基础,以组织的无边界性、柔性和敏捷性为保障,充分利用模块化企业群的整体能力,通过企业群内部的知识扩散和协作创新,实现复杂性产品的规划、设计和制造过程,以获取企业群的竞争优势。因此,共同演进是模块化企业群保持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是创造模块化企业群的核心能力的直接动力。模块化企业群是企业模块化的一种重要形态。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模块化是社会科技发展、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竞争的结果。模块化的思想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发展人类自身的基本方法之一。但是,真正作为一种理论被提出并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也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为止,企业模块化理论日益向纵深方向发展,无论是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对企业模块化理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大多是定性或从理论上进行演绎,一些假设性和推导性的结论还有待研究与检验。总之,企业模块化已成为一种现实存在,从理论上建立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对丰富经济理论和企业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亚当·斯密.国富论[M].杨敬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科斯.企业的性质[M].上海:三联书店,1991.
[4]Nancy Staudenmay, Mary Tripsas, Christopher L. Interfirm Modularity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ition Management,2005,(22):303-321.
[5]Richard N langlois.Modularity i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2,(49):19-37.
[6]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7]李海舰,聂辉华.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4,(8).
[8]李海舰,原磊.论无边界企业[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9]罗珉.大型企业的模块化:内容、意义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5,(3).
[10]钟庭军.模块化理论的局限与超越[J].上海经济研究,2005,(10).
[11]Baldwin C Y,K B Clark.Manan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75(5):84-93.
[12]朱瑞博.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8).
[13]朱瑞博.模块生产网络价值创新的整合架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14]盛世豪,杨海军.模块化:一种新的组织模式[J].科研管理,2004,(2).
[15]徐宏玲,李双海.价值链形态演变与模块化组织协调[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16]徐宏玲.模块化组织与大型企业基因重组[J].中国工业经济,2005,(6).
[17]胡晓鹏.企业模块化的边界及其经济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18]刘茂松,曹虹剑.信息经济时代产业组织模块化与垄断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19]余东华,芮明杰.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与企业边界变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
[20]苟昂,廖飞.基于组织模块化的价值网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价值竞争与企业模块化
企业是价值创造的经济组织单元,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企业联盟、虚拟组织和网络企业等都成为价值创造的组织形式。企业模块化改变了企业原有的价值链形态,由原来的链式演变为网式,模块化的企业就是网络结点。
(一)价值链形态下的企业模块化
企业存在的最根本目的是要创造价值,而价值链是价值创造的承担者。科技的发展使产业的价值链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根据技术演进、市场和组织协调产品生产方式的演进特点,价值链形态分为三个阶段(徐宏玲,2005)。第一阶段,前钱德勒价值链形态;第二阶段,钱德勒价值链形态;第三阶段,后钱德勒价值链形态。价值链是企业在特定的产业内进行价值创造活动的组合(Porter,1987),在模块化组织协调下的价值链是通过实现报酬递增体现与传统的规模经济不同的价值增值特点。在价值链的第一阶段,由于技术不发达,生产性企业的规模较小,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价值转移方式是以贸易商之间分工的形式实现的。即社会劳动的分工是以商品交易的方式来协调的。到了19世纪中叶,中间商组织利用具有的全面性知识和信息使贸易发展到极至,并出现了专业化的协调组织,价值链的形态也由分散向企业集中,企业出现一体化的迹象并由此进入价值链形态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在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动力的作用下,以自己为中心向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扩张兼并,实现一体化战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被誉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企业的技术、管理等表现为不可分割性,企业通过行政手段包揽了从设计开始、零件加工、成品装配、产品包装、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这种企业组织曾盛极一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对市场的不适应越来越明显,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以及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为企业组织指出了方向,垂直一体化企业开始向垂直专业化前进,企业价值链的纵向解体和横向联合的组织形式渐渐形成,并为进入后钱德勒价值链形态——模块化时代打下了基础。Bald-
win和Clark(1997)对IBM进行研究,得出了进入模块化管理的时代的结论。大企业纷纷解体,企业柔性、企业模块化成为企业适应市场的重要的途径,模块化时代的价值链形态具有企业与市场融合的特性(李海舰、原磊,2005),出现以信息技术为条件的企业和市场模块化。
(二)价值网下的企业模块化
企业价值网络包括两个层次: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和企业外部价值网络(余东华、芮明杰,2005)。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价值模块和价值链都存在着分解和整合的动态过程。在模块化背景下,价值模块是构成价值链的“基因”,价值模块的整合是价值链模块化的基础。价值链是由一组价值模块按照某一界面规则构成的“基因组”。价值链模块化的过程,就是价值链解构、整合和重建的过程。根据技术模块化产生产品模块化再到企业模块化的逻辑和产业融合条件,价值链的解构、整合和重建就是价值网的形成过程。企业内部价值网就是以某一核心能力要素为中心,由企业内部不同的价值链和价值模块组合而成的网络系统。企业外部价值网络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价值生成、分配、转移和使用的关系及其结构,不同的企业价值链和价值模块相互交织组成价值系统,形成企业外部价值网络。企业通过价值网创造价值并形成企业自身的价值体系。
苟昂、廖飞(2005)认为,企业组织模块化是企业价值网络的组织基础,价值网是商业生态系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不断演化的企业网络与动态进化的企业内部网络连接后形成的一种网络形态。随着组织模块化程度的加大,组织面临着两种方向相反的压力。一方面,组织模块尤其是内部的组织模块,其自身的独立性、自主性加大,他们得到更多的授权,能够独立行使更多的职能。例如,计算机、汽车工业、家电的产品模块供应商可以直接根据数据系统传来的数据安排生产、供货。另一方面,组织模块发现作为一个整体,受到了更多的约束,尤其是居于非主导地位的子模块,丧失了部分规则的制定权,以及部分的控制权,必须服从网络规则。如沃尔玛对其所有的供货商提出了整套严格的交易规则,如果供应商违反交易规则,立刻予以惩罚,甚至被排除在供货网络之外。在面对两种网络压力的情形下,企业内部的模块化应以构建核心能力为主,企业外部的模块化应以模块化封装为主。
四、企业边界与企业模块化
(一)从分工到企业模块化
模块化是与分工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是经济系统演进的结构性表现,经济系统的演进是遵循着“规模经济—分工经济—模块化”的基本路径。人类早期的分工活动带有模块化的思想,但是它与信息时代的企业模块化有本质的不同,分工是交易效率的提升,模块化是信息技术支撑的价值创新。分工与模块化主要有以下的不同(胡晓鹏,2006)。第一,分工与模块化产生的前提不同。分工是单向的,是为了效率的提高,而模块化是双向的,不仅有分工而且有聚合,进行模块化必然要进行分工。第二,模块化是一种允许浪费和重复建设的经济系统,而分工则是一种专业化效率导向、力图节约的经济系统。第三,在具有内生性的演化路径和强化机制问题上,模块化与分工所关注的侧面是不同的。模块化的构思和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规则。分工的演化机制关注的是:分工是如何在市场自由竞争的环境中节约内生交易费用,并推动分工走向深化的问题;而模块化强调的则是:模块是如何在信息封闭体制和界面标准的联动中获得创新、发展和增强竞争实力的问题。第四,分工与模块化对个人专业化程度和专业化经济水平的要求不同。分工要求个人专业化,并以高专业化程度为前提,与此不同,模块化并不过分强调个人的专业化水平。相反在许多领域中,模块化反而强调个人技能的综合化。总之,模块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工。分工强调效率,模块化强调的是模块之间的接口。分工的演化是模块化的动因之一。
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是有边界的,而且企业的边界是由企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的。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企业的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当二者相等就是企业的边界。在现实中企业边界趋于模糊,企业既有边界又无边界。基于现实的变化,企业没有边界,企业边界可趋于无穷,企业进入无边界的时代。传统经济学与现实的背离并不是理论的错误,而是影响企业成本与收益的关键因素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企业成本、收益起决定作用的不再仅仅是有形的物质资产,无形资产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居于主导地位。由于信息技术一次投入大、复制成本低的特点使企业边际成本呈递减,边际收益递增。企业通过模块化对原有的价值链进行解构、重整形成核心价值模块,这些价值模块与企业内部和外部模块通过通用或标准的接口连成一个无边的企业网。 (二)产权理论与模块化理论的融合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是有明确界限的,企业的边界在于一项经济活动由企业内部来完成所产生的边际成本与其由市场来完成所产生的边际成本(青木昌彦、安藤睛彦,2003)。交易费用理论的前提是企业和市场的二分法,即把企业和市场划分为两个独立的模块。胡晓鹏在交易成本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中引入资产专用性概念,对企业模块化的边界进行分析并得出企业模块化的边界与企业资产专用性有密切关系,当企业资产专用性程度较低时,产品的市场溢出效应较大,企业应采用市场交易方式;相反,企业应采用自行生产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产业趋于融合,企业和市场的界限变得模糊,企业与市场在信息经济时代的功能在渗透和融合。市场功能的力量将压缩企业的边界,体现市场效应;企业功能的力量将扩大企业的边界,体现企业功能效应;而企业模块化是市场与企业均衡条件下的企业形态,体现了企业与市场的融合。
(三)模块化企业群
模块化企业群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企业组成的一种从事模块化产品制造的互惠互利的合作组织。它以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为依托,优化了各种生产要素,并以最小的投资对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做出快速协同反应。模块化企业群由模块集成商和模块制造商构成。模块化企业群既有企业的特征,又有集群的特征。它是一个完整的复杂产品系统,这一系统的边界就是集群本身的边界;同时又具有集群共同演进特征。(1)模块化企业群是一种开放的、超越空间约束的动态协作模式,是战略和结构的有机结合,成员企业具有独特的核心能力。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可以通过双向式学习来实现共同演进。(2)模块化企业群具有较强的自愿信任机制,可以有效弥补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预测不准的问题。这是实现共同演进的基本前提。(3)模块化企业群中,研发和制造的不同模块由不同企业来完成,相同模块也可能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团队进行“背靠背”的独立竞争性研究,共担风险、协作创新,降低研发风险,提高研发的成功率和生产效率,实现共同演进。
模块化企业群以成员企业互补的核心能力为基础,以组织的无边界性、柔性和敏捷性为保障,充分利用模块化企业群的整体能力,通过企业群内部的知识扩散和协作创新,实现复杂性产品的规划、设计和制造过程,以获取企业群的竞争优势。因此,共同演进是模块化企业群保持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是创造模块化企业群的核心能力的直接动力。模块化企业群是企业模块化的一种重要形态。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模块化是社会科技发展、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竞争的结果。模块化的思想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发展人类自身的基本方法之一。但是,真正作为一种理论被提出并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也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为止,企业模块化理论日益向纵深方向发展,无论是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对企业模块化理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大多是定性或从理论上进行演绎,一些假设性和推导性的结论还有待研究与检验。总之,企业模块化已成为一种现实存在,从理论上建立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对丰富经济理论和企业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杨敬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科斯.企业的性质[M].上海:三联书店,1991.
[4]Nancy Staudenmay, Mary Tripsas, Christopher L. Interfirm Modularity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ition Management,2005,(22):303-321.
[5]Richard N langlois.Modularity i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2,(49):19-37.
[6]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7]李海舰,聂辉华.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4,(8).
[8]李海舰,原磊.论无边界企业[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9]罗珉.大型企业的模块化:内容、意义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5,(3).
[10]钟庭军.模块化理论的局限与超越[J].上海经济研究,2005,(10).
[11]Baldwin C Y,K B Clark.Manan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75(5):84-93.
[12]朱瑞博.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8).
[13]朱瑞博.模块生产网络价值创新的整合架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14]盛世豪,杨海军.模块化:一种新的组织模式[J].科研管理,2004,(2).
[15]徐宏玲,李双海.价值链形态演变与模块化组织协调[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16]徐宏玲.模块化组织与大型企业基因重组[J].中国工业经济,2005,(6).
[17]胡晓鹏.企业模块化的边界及其经济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18]刘茂松,曹虹剑.信息经济时代产业组织模块化与垄断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19]余东华,芮明杰.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与企业边界变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
[20]苟昂,廖飞.基于组织模块化的价值网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 上一篇:关于企业竞争:企业生态位视角
- 下一篇:关于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 [中等教育] 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 [中国哲学] 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 [财务控制] 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 [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 [职业教育] 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 [市场营销] 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 [国际贸易] “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