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解构、适用性和对接机制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01 00:24:00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其解构研究为总部经济机理应用于高职教育,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其适用性研究是探讨起于经济发达地区的这一模式推广到全国的必要性特别是可能性;而其对接机制研究是要探寻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路径、方式。
论文关键词:总部-基地;办学模式;解构;适用性;对接
2011年6月,建国后首次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研究职业教育改革的10个重大问题,而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研究被列入其中。正基于此,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探究——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解构、适用性和对接机制问题研究,就被提了出来。
一、总部经济研究简要回顾和总部经济机理运用于高职教育研究的简要梳理
(一)从总部经济笼统研究到总部基地研究和实践:总部经济研究发展的第一阶段
总部经济的有关研究最早见于蔡来兴于1995年撰写的《上海:创建新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但首次提出了“总部经济”概念、出版了总部经济第一部专著《总部经济》的赵弘,通常被认为是该领域研究的权威,其主持发布的《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成为我国主要地区(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的风向标。“总部经济”一说虽然是我国学者首次提出,但其理论源头还是西方的理论体系,包括比较优势论、区域经济论、信息经济论、组织结构论等。
国外其实并无冠以“总部经济”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一是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究,如基于集群论的战略观点、基于功能及运行机制的演化论假设、基于组织结构完善论的相关成果;二是公司区位问题研究,其中美国公司总部区位问题研究、第四产业概念研究、地区总部生命周期理论、全球500强总部区位问题研究,具有代表性。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董事长许为平于2003年最早提出“总部基地”的概念,由此实现了从总部经济笼统研究到总部基地实践和研究的转变,这可以被认为是总部经济研究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基地”相对于“总部”的一个概念,被更明确地提了出来。
(二)从总部基地研究和实践到“总部—基地”布局:总部经济研究发展的第二阶段
总部经济研究发展的第二阶段,其鲜明的标志是总部基地不再“捆”在一起,而是分开了,这不是字面上的变化,是总部与基地之间发展格局的变化,它形成了总部与基地的空间布局,并且以“总部—基地”明确标示。
总部经济机理、“总部—基地”研究的应用,目前还只是见于教育领域中的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高职教育领域。不过,最早并没有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的“总部—基地”模式;而其相关研究,最早见于《职教论坛》2007年第3期的《总部经济的“基地+基地”模式研究——以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例》,在此的前后两“基地”分别指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职院校产学研基地。通过该文就已经实现了“一个对接”、“一个转换”——“经济—高职教育”的研究对接、“总部经济→总部基地→基地+基地”的研究转换。随后研究的主要进展,一是通过《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期的《高职院校“三段一站式”工学结合的新体系研究》,将“基地+基地”模式,转换为高职教育“总部—基地”模式,并细化为“三段”(“学校总部—工学结合基地”、“工学结合基地—生产制造基地”、“学校总部—生产制造基地”)又“一站式”(“学校总部—工学结合基地—生产制造基地”)的工学结合整合机制,但此时还没有明确这一模式是什么类型或性质的模式;二是通过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将高职教育“总部—基地”模式定位为一种办学模式,而不是一种人才培养等模式或其他模式。
二、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研究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局限于局部区域,目前主要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践;局限于局部区域的局部城市,目前主要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或中心城市实践;进行的还是个案研究;基于高职教育运行特色特点的机理转换(应用)研究薄弱;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机制研究不够。
(二)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究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
研究暴露的这些问题表明,这与国际发展趋势不符。事实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相关研究正趋于深化并日渐成熟,正在“逆大(中心)城市”的背景下而视野“朝小看”。本文正是要顺应“抓大也重小”(“抓大/中心城市也重小城镇”)的国际趋势,试图改变在研究和实践中专注大(中心)城市、淡看中等城市、忽视小城(镇)的明显倾向,通过对“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解构,探讨这一模式全国推行的适用性,并由此构建和巩固这一模式对接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提升“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研究在高职教育整个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对“高职教育—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贡献力,为形成有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成果)并将之广泛应用做出努力。
三、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究的三大基本内容
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究,是要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为总指引,以各高职院校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具体指引,构建适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同样具有特色的“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探寻这一模式从个案研究到全样本研究、从局部地区(东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研究扩(展)升(级)到全部地区(包括中部欠发达地区、甚至西部和西南部落后地区)研究的必要性特别是可行性,由此进一步探讨这一模式的具体实施思路、操作路径;其中,解构研究、适用性研究和对接机制研究构成三大基本内容——要以解构研究为基础、着力破解适用性研究这一难点问题、集中解决对接机制研究这一重点问题。
(一)解构研究是基础
解构研究是将高职教育“总部—基地”这一模式作为母模式,然后将它分解为两个子模式——“位于大(中心)城市的学校总部—位于中(小)城市的学校总部的基地”模式和“位于中等城市的学校总部—位于小城市(乡镇)的学校总部的基地”模式。“母子”模式的解构为总部经济机理应用于高职(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从母模式到子模式的解构,这是一项拓展性研究。从基于总部经济的“基地+基地”模式的首次提出,到这一模式被细化为高职院校的“学校总部—工学结合基地—生产制造基地”的“三段一站式”的工学结合新体系模式;从“总部—基地”这一母模式(笼统模式)到其被细化为上述的两个子模式,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研究正在深化。其具体表现:一是通过这种办学模式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类别增加了,从而使高职教育服务的面更宽了。“三段一站式”体系模式培养的主要是服务于总部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和服务于基地发展需要的先进制造业人才,这两类人才主要是面向大、中城市的,而细化的这两个子模式不仅培养这两类人才,还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广大乡镇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和服务于“三农”发展需要的各种实用新型人才。二是这种办学模式的立足之处,实现了“点—线—面”的延伸和扩散。模式解构的背后,其表象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面更宽、范围更广——从东(南)部经济发达区域扩展到中部欠发达地区甚至西(南)部经济落后地区、从个别学校实验这一模式到全国大面积地铺开;而其实质是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二)适用性研究是难点
适用性研究,其关键是要试图找到这样一种奠基于各地、各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具有普适性的办学模式——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换句话说,适用性研究是要探讨缘起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总部—基地”模式推广到全国的必要性特别是可能性,其核心在于探究这一模式作为一种普适性模式的必要性特别是可行性——其所具有的普适性价值是否可以或如何被借鉴、应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落后地区及其高职院校。这一观点的立足点在于:高职教育的“总部—基地”办学模式,虽然内生于总部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自身运行的特点和独立性,高职教育办学可以相对超脱于区域经济的总部经济发展布局;这就是说,即使某区域(地区)总部经济发展滞后甚至落后,也能够借鉴或模拟或采用“总部—基地”这种管理架构。
通过模式解构研究表明,内生于总部经济发展的“总部—生产制造基地”模式扩展到“总部—基地”模式再扩展到高职教育的“总部—基地”模式,已经实现了从经济型模式到一般模式再到教育型模式的扩展;而高职教育的“总部—基地”模式从母模式又分解为两个子模式,又实现了在高职教育运行内部从典型模式或集中型模式到分散型模式的延伸和扩展。由此,这种母子模式演化所彰显的普适性表现在:从个案研究到了全样本研究;从个别学校到了众多学校;从特殊地区地域(如东部、东南部)到了全区域;并且“基地”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再局限为产学研基地或先进制造业基地,还包括高职学校(本部,即总部)的分校(部)、教育培训中心(站)、实践实训中心(站)等,“基地”的触角到了广大乡镇、农村。这就是说,即使是设在中等城市的高职院校(目前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虽然仍设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但向“下”即向中小城市甚至乡镇发展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趋向)应该也能够借鉴或模拟或采用“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并形成各自的特色。因而,在学习、借鉴、应用“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过程中,特别要挖掘、体现出这样的思想:揭示普适性不是抹杀或淡化个性,而是更加彰显、张扬个性。
当然,还是要正视适用性研究的难处。其“难”处主要在于:由于本研究的不可替代性(目前尚未见有同研究),因而这一相对“陌生”的东西,要被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及其高职院校接受或受到肯定,必会历经理念的宣传、理论体系的构建、工具的推介、个案试点、小范围推行、大面积推广的渐进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具有不确定性。正视难处,正可以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建设。
(三)对接机制研究是落脚点和重点
对接机制研究之所以是落脚点和归宿就在于,高职院校办学在“总部—基地”的总模式下,无论学习、借鉴从而采用什么具体模式,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不会变;而显然这一研究也必然成为重点。
这里的“对接机制”是指高职院校要以“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切入到以致嵌入到所在城市(地区地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从而建立彼此持续成长的长效机制。在此要强调的是,对接机制建设研究要包括经济发展的对接机制建设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对接机制建设研究这两个层面;特别地,要将社会发展的对接机制建设研究提到重要位置。因为此前的机制建设研究,偏于甚至仅仅指的是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建设研究。在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巨大成效但深度改革遇阻,而社会改革正在破题并已着手推进的时候,社会发展的对接机制建设研究就显得尤为紧迫。这一研究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肩负培养社会管理改革所需要的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也有助于将高职教育办学宗旨扩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走服务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齐头并进”之路。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 [中等教育] 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 [中国哲学] 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 [财务控制] 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 [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 [职业教育] 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 [市场营销] 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 [国际贸易] “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