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式企业文化管理之道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01 00:53: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和“面子”的概念深深的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观念中,并影响到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企业文化形成一些独特的特征,基于此,在进行中国式企业文化管理时,应当尊重员工的“家”,给予员工“面子”,这样才能成功而轻松地塑造优秀的中国式企业文化。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式管理
一个企业想长期成功要靠好的企业文化。然而众多的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都源自西方,一些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如何进行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如何把企业文化理论本土化,这是摆在中国企业界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中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中国管理”、“中国式管理”成为管理界的新名词。曾仕强教授在《中国式管理》一书中认为,中国式管理一直是存在的,大家都在用,但身处其中,习以为常便不觉其存在。中国式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管理哲学,换句话说,中国式管理是一种管理文化。中国企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具体化,要理解中国企业文化的特征,必先寻找其根源——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征。
中国人的种种习俗、制度、处事的方式都深深的打上了这样两个烙印:“家”和“面子”。同时这两个概念在现实中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对“家”的重视和对“面子”的重视可以说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根本特征。
1、“家”的观念
中国人有着极为浓厚的认祖归宗意识以及极强的“家”观念,这是我国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基本国情,这种观念使得中华儿女无论去往何处心中都永远装着故土,这种观念还使得中国人看到“家”字便倍感亲切,产生心理归属。
然而这种对“家”重视的观念却并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是个中性词。对这种观念进行积极的引导,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必能大大地凝聚人心。同样,这种“家”的观念同样会滋生各种不良的个人及组织行为。
首先是缺乏公共观念。人们都对家有很强烈的认同感,但对于家之外的东西则认为与自己是不相干的。中国人普遍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事实上,个人的这种观念也是无可非议的,但在生活中这种观念则演化为了一种“私”,甚至有人说中国没有“公民”,只有“私民”。在企业中,员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公家事务的漠视,甚至认为“公家的”就是大家都可以拿的——拿掉“大家”为小家。
其次是容易形成小圈子。以家为基础的等差伦理关系延伸开来,就容易形成各种小圈子、小集体。同家的观念一样,人们可以将某个小团体(血缘关系结合、地缘关系结合或是其他方式而结合)视为“圈内人”,对于圈内与圈外则分得很清楚。“圈内人”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另一种形式的“家”,“圈内人”为了圈内人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大集体的利益,甚至为了圈内人的利益而不择手段,但这种行为却为圈内其他人所支持与赞同。这类似于西方管理学说中的“非正式组织”。
2、“面子”问题
中国人有句话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这话一点没错。林语堂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为之,也不为过。真是一语道破中国人对“脸”和“面”重视程度。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因为一个“面子”问题,都可以用“面子”来解释。众所周知,中国人处理事情讲究一个“人情”、“关系”。将中国人的“面子”情结延伸,就能看到中国人更多层面的文化心理特征。
①顾全面子的习性
中国人好面子的习性可以追溯到儒家学派形成之时,从古至今几千年的积淀,这种好面子的习性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观念当中。
生活中,人们只有互相给面子才有继续交往下去的可能。在公司里,即使上司在公共场合犯了错误,下属也不会当众揭领导的丑,而是事后再通过其他的方式委婉地向领导提醒。领导心知肚明,对于这样给面子的下属,自然也要给足下属的面子,这样的下属更容易受领导重用。
②中庸之道
黄河哺育了华夏文明,也造就了中国人的水文化——像水一般随机应变,说难听就是见风使舵。合理的察言观色,加上合理的因应而变,便是我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通常被理解为“不左不右而取其中”,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庸之道的本意。朱熹曾经说过:无一事不合理,才是中庸。中庸主义事实上就是合理主义,而且是大家都达到合理的状态,即在一个系统中,没有不合理的才是中庸。这也就是西方管理思想中的“帕累托最优”原理,即在某个状态下,不存在使一个变量变优而使其他变量变糟的情况。
③“差不多”哲学
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我们总是说“差不多”就行了。就是说,不要把事情分得那么清楚,还是顾及彼此的面子为重。
“差不多”哲学与太极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太极八卦图上可以看出,太极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承袭太极思维法则,中国式管理常是把二当作三,而不是西方管理中的一分为二。中国式管理把人分为三类,老板是管理者,员工是被管理者,而介于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干部,则一方面是管理者,一方面是被管理者。中国式管理把解决问题的状态分为三类,在“解决”与“不解决”之间还有一个“化解”,这个化解的状态就是所谓的“差不多”地带。
④报喜不报忧
报喜不报忧其根本也是在“面子”上,报喜也就是为了大家都有面子,报忧的结果是彼此都没有面子了。生活中也是如此,大家都喜欢挑好话说,说的人高兴,听的人也高兴,大家都好,何乐而不为呢?
下属向上级报告情况时,基本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使发现了问题,大家也不喜欢拿到台面上来讲,而是尽量在私底下把问题解决掉,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心里都有数,但是都不讲出来。中国人就是这样,高调的夸奖,低调的处理问题。
每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些心理,大概只是程度多少的问题。中国企业文化是中国人心理文化的延伸,这些特征渗透在中国企业文化的每个角落,最终成为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
二、中国式企业文化管理的策略建议
中国式管理哲学具有很大的弹性,面对复杂的情况,能适应快速变迁的环境。扬长避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尊重员工的“家”
中国人都对家有强烈的认同感,当这种认同感得到理解与认同时,员工得到心理上的激励,相反,当这种认同感被强制抹杀,势必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所以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家应当有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只有企业把员工的家当做自己的家,员工才会把企业当自己的家。 管理者应当尽量了解员工的困难,帮助员工解决家庭、生活中的困难,这将大大地激励员工,员工也才会对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比如海尔有一个“排忧解难”小组,专门为员工排忧解难,获得员工的一致好评,也换来了员工对海尔的忠诚。
2、引导“小家”成“大家”
人们对公共事务的漠视,其原因就在于公共事务似乎于我无关。要打破这种“私”的、“小圈子”的观念,就必要把员工“家”的概念移植到企业中来。
众所周知,日本企业的三大特征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工会制度,其精髓就在于将日本文化中家的概念通过这些制度移植到企业中,员工爱厂如家,企业的兴衰荣辱与个人的成败得失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企业还怕没有竞争力吗?
3、既要“明”,更要“暗”
“明”就是必须要做的表面功夫,但是更深的“暗”功夫却是在后面,如果浮于表面,结果是事情往往难以解决。曾仕强在《中国式管理》中提到,中国企业的会议最好是采用3:1:3的形式。就是说如果会议要开1个小时,那么会前最好要做3个小时的准备,会后再做3个小时的沟通,事情才能圆满的解决。因为在会议上,大家是面对面的,各个部门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又谁也不愿得罪别人,会议上难以获得每个人真实的想法,也难以取得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需要把功夫放在“暗”处,会前会后需有足够的沟通,而在会外的沟通就不会像在会议上那样难堪,彼此都能表达真实想法,在总经理协调下,最终才能获得理想的方案。
4、努力“安人”
成功的企业文化必定是能够安人的企业文化。具体而言就是对内要安定员工,对外要安定客户。
安定员工,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确立人与人、事与事,以及人与事之间的规范,采用人性化管理,依“情、理、法”的结构,先由情入理,不得已才翻脸无情,依法办理。比如海尔讲究对员工要“三心换一心”:解决疾苦要热心,批评错误要诚心,做思想工作要知心,用这三心换来职工对企业的铁心。
安定客户,就是要合理承担社会责任(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实施有效的管理,以增进各界人士的信心,提供诚实的榜样,诚信地面对消费大众。很多人买中药都喜欢买北京同仁堂的产品,原因何在?因为同仁堂有可信度,让顾客放心。三百多年来,同仁堂一直都在推崇它的创始人乐显扬提出的一句话:“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5、领导者重视以身作则
从“家”的角度来看,一个家中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励精图治的家长,这个家才有兴旺的希望;从“面子”的角度来看,面对一个以身作则的领导,持“差不多”哲学下属才可能会尽量缩小“灰色地带”。面对一个率先垂范的领导,下属才敢于、乐于报喜又报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者除了要在员工中树立典型外,自身也应当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榜样。首先领导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二是企业主要领导不要“走马灯”似的更换,这不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延续性;三是如果主要领导更换,新来领导应该有一种气度,对原有的文化建设纲要和文化氛围进行扬弃,而不是轻易否定;四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为人表率,要公正廉明奋发向上,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会是积极向上的;五是要树立长期观念,俗话说“十年栽树,百年树人”,欲速则不达。只要领导者潜心管理,努力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一定能够塑造成功。
[1]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李玉海.企业文化建设实务与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樊浩.“心理”与“人心”——现代中国管理的文化机制[J].中国软科学,1994,(8).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式管理
一个企业想长期成功要靠好的企业文化。然而众多的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都源自西方,一些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如何进行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如何把企业文化理论本土化,这是摆在中国企业界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中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中国管理”、“中国式管理”成为管理界的新名词。曾仕强教授在《中国式管理》一书中认为,中国式管理一直是存在的,大家都在用,但身处其中,习以为常便不觉其存在。中国式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管理哲学,换句话说,中国式管理是一种管理文化。中国企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具体化,要理解中国企业文化的特征,必先寻找其根源——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征。
中国人的种种习俗、制度、处事的方式都深深的打上了这样两个烙印:“家”和“面子”。同时这两个概念在现实中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对“家”的重视和对“面子”的重视可以说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根本特征。
1、“家”的观念
中国人有着极为浓厚的认祖归宗意识以及极强的“家”观念,这是我国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基本国情,这种观念使得中华儿女无论去往何处心中都永远装着故土,这种观念还使得中国人看到“家”字便倍感亲切,产生心理归属。
然而这种对“家”重视的观念却并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是个中性词。对这种观念进行积极的引导,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必能大大地凝聚人心。同样,这种“家”的观念同样会滋生各种不良的个人及组织行为。
首先是缺乏公共观念。人们都对家有很强烈的认同感,但对于家之外的东西则认为与自己是不相干的。中国人普遍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事实上,个人的这种观念也是无可非议的,但在生活中这种观念则演化为了一种“私”,甚至有人说中国没有“公民”,只有“私民”。在企业中,员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公家事务的漠视,甚至认为“公家的”就是大家都可以拿的——拿掉“大家”为小家。
其次是容易形成小圈子。以家为基础的等差伦理关系延伸开来,就容易形成各种小圈子、小集体。同家的观念一样,人们可以将某个小团体(血缘关系结合、地缘关系结合或是其他方式而结合)视为“圈内人”,对于圈内与圈外则分得很清楚。“圈内人”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另一种形式的“家”,“圈内人”为了圈内人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大集体的利益,甚至为了圈内人的利益而不择手段,但这种行为却为圈内其他人所支持与赞同。这类似于西方管理学说中的“非正式组织”。
2、“面子”问题
中国人有句话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这话一点没错。林语堂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为之,也不为过。真是一语道破中国人对“脸”和“面”重视程度。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因为一个“面子”问题,都可以用“面子”来解释。众所周知,中国人处理事情讲究一个“人情”、“关系”。将中国人的“面子”情结延伸,就能看到中国人更多层面的文化心理特征。
①顾全面子的习性
中国人好面子的习性可以追溯到儒家学派形成之时,从古至今几千年的积淀,这种好面子的习性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观念当中。
生活中,人们只有互相给面子才有继续交往下去的可能。在公司里,即使上司在公共场合犯了错误,下属也不会当众揭领导的丑,而是事后再通过其他的方式委婉地向领导提醒。领导心知肚明,对于这样给面子的下属,自然也要给足下属的面子,这样的下属更容易受领导重用。
②中庸之道
黄河哺育了华夏文明,也造就了中国人的水文化——像水一般随机应变,说难听就是见风使舵。合理的察言观色,加上合理的因应而变,便是我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通常被理解为“不左不右而取其中”,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庸之道的本意。朱熹曾经说过:无一事不合理,才是中庸。中庸主义事实上就是合理主义,而且是大家都达到合理的状态,即在一个系统中,没有不合理的才是中庸。这也就是西方管理思想中的“帕累托最优”原理,即在某个状态下,不存在使一个变量变优而使其他变量变糟的情况。
③“差不多”哲学
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我们总是说“差不多”就行了。就是说,不要把事情分得那么清楚,还是顾及彼此的面子为重。
“差不多”哲学与太极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太极八卦图上可以看出,太极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承袭太极思维法则,中国式管理常是把二当作三,而不是西方管理中的一分为二。中国式管理把人分为三类,老板是管理者,员工是被管理者,而介于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干部,则一方面是管理者,一方面是被管理者。中国式管理把解决问题的状态分为三类,在“解决”与“不解决”之间还有一个“化解”,这个化解的状态就是所谓的“差不多”地带。
④报喜不报忧
报喜不报忧其根本也是在“面子”上,报喜也就是为了大家都有面子,报忧的结果是彼此都没有面子了。生活中也是如此,大家都喜欢挑好话说,说的人高兴,听的人也高兴,大家都好,何乐而不为呢?
下属向上级报告情况时,基本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使发现了问题,大家也不喜欢拿到台面上来讲,而是尽量在私底下把问题解决掉,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心里都有数,但是都不讲出来。中国人就是这样,高调的夸奖,低调的处理问题。
每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些心理,大概只是程度多少的问题。中国企业文化是中国人心理文化的延伸,这些特征渗透在中国企业文化的每个角落,最终成为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
二、中国式企业文化管理的策略建议
中国式管理哲学具有很大的弹性,面对复杂的情况,能适应快速变迁的环境。扬长避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尊重员工的“家”
中国人都对家有强烈的认同感,当这种认同感得到理解与认同时,员工得到心理上的激励,相反,当这种认同感被强制抹杀,势必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所以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家应当有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只有企业把员工的家当做自己的家,员工才会把企业当自己的家。 管理者应当尽量了解员工的困难,帮助员工解决家庭、生活中的困难,这将大大地激励员工,员工也才会对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比如海尔有一个“排忧解难”小组,专门为员工排忧解难,获得员工的一致好评,也换来了员工对海尔的忠诚。
2、引导“小家”成“大家”
人们对公共事务的漠视,其原因就在于公共事务似乎于我无关。要打破这种“私”的、“小圈子”的观念,就必要把员工“家”的概念移植到企业中来。
众所周知,日本企业的三大特征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工会制度,其精髓就在于将日本文化中家的概念通过这些制度移植到企业中,员工爱厂如家,企业的兴衰荣辱与个人的成败得失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企业还怕没有竞争力吗?
3、既要“明”,更要“暗”
“明”就是必须要做的表面功夫,但是更深的“暗”功夫却是在后面,如果浮于表面,结果是事情往往难以解决。曾仕强在《中国式管理》中提到,中国企业的会议最好是采用3:1:3的形式。就是说如果会议要开1个小时,那么会前最好要做3个小时的准备,会后再做3个小时的沟通,事情才能圆满的解决。因为在会议上,大家是面对面的,各个部门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又谁也不愿得罪别人,会议上难以获得每个人真实的想法,也难以取得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需要把功夫放在“暗”处,会前会后需有足够的沟通,而在会外的沟通就不会像在会议上那样难堪,彼此都能表达真实想法,在总经理协调下,最终才能获得理想的方案。
4、努力“安人”
成功的企业文化必定是能够安人的企业文化。具体而言就是对内要安定员工,对外要安定客户。
安定员工,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确立人与人、事与事,以及人与事之间的规范,采用人性化管理,依“情、理、法”的结构,先由情入理,不得已才翻脸无情,依法办理。比如海尔讲究对员工要“三心换一心”:解决疾苦要热心,批评错误要诚心,做思想工作要知心,用这三心换来职工对企业的铁心。
安定客户,就是要合理承担社会责任(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实施有效的管理,以增进各界人士的信心,提供诚实的榜样,诚信地面对消费大众。很多人买中药都喜欢买北京同仁堂的产品,原因何在?因为同仁堂有可信度,让顾客放心。三百多年来,同仁堂一直都在推崇它的创始人乐显扬提出的一句话:“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5、领导者重视以身作则
从“家”的角度来看,一个家中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励精图治的家长,这个家才有兴旺的希望;从“面子”的角度来看,面对一个以身作则的领导,持“差不多”哲学下属才可能会尽量缩小“灰色地带”。面对一个率先垂范的领导,下属才敢于、乐于报喜又报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者除了要在员工中树立典型外,自身也应当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榜样。首先领导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二是企业主要领导不要“走马灯”似的更换,这不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延续性;三是如果主要领导更换,新来领导应该有一种气度,对原有的文化建设纲要和文化氛围进行扬弃,而不是轻易否定;四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为人表率,要公正廉明奋发向上,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会是积极向上的;五是要树立长期观念,俗话说“十年栽树,百年树人”,欲速则不达。只要领导者潜心管理,努力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一定能够塑造成功。
参考文献
[1]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李玉海.企业文化建设实务与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樊浩.“心理”与“人心”——现代中国管理的文化机制[J].中国软科学,1994,(8).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 上一篇:关于构建钢铁企业现代物流管理体系
- 下一篇:试析现代企业发展与规范化管理之路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 [中等教育] 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 [中国哲学] 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 [财务控制] 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 [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 [职业教育] 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 [市场营销] 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 [国际贸易] “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