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欢迎来到一心论文网!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哲学 > 美学 > 正文

    论中国古典美学“游”范畴的审美意蕴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01 15:18:00

      

    范畴研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方重逻辑、思辨的哲学美学相比,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以一些基本的美学范畴或命题的形式存在和呈现的,“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对古典美学范畴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国美学的独特旨趣,是我们建立既有民族文化特点而又不隔绝于世界潮流的新美学的必经之路。
      “游”范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儒、释、道三家都有关于“游”的重要表述,历代诗文中都有“游”的体现和言说,文论中有“神与物游”、“天游”、“游道”、“善游”等诸多重要命题,并体现出身体、视角、心灵等丰富的层次。“游”在理论指向和诠释方面具有多功能性。

    具有较广的内容涵盖面和阐释界域。“游”本义是旗帜的飘带,因为旗帜在人类社会早期的神圣地位而打上神性的烙印,儒、释、道三家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哲学奠基,最终,经由魏晋玄学,“游”范畴完成了神性到诗性,由实而虚的演变历程,成为代表生命最高境界,具有自由与超越的品格的重要范畴。我们认为,中国哲学重生命的特质使得“游”这样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和审美境界相通,这样“游”就必然在文化领域有着丰富的表现,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游范畴审美内涵与层次的揭示不但有助于对游范畴的挖掘与阐释,也必然对深刻认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行游:有为而作与自我转化
      “游”首先是一种朴素的身体之游。指一种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主动或被动的物理转移的过程。古代氏族迁居和游移是常见的现象。到春秋战国则表现为古代士人为寻求理想与追求刍身价值而自觉从事的行游活动。如游学、游政、游览。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西周的政治道德体系瓦解,一些掌握知识的贵族没落,以传授知识为生,于是私学大兴。这些以教授学生为生的人,处在国家的各个角落,学习者要想就学必须得经过长途跋涉。从孔子时代到封建社会结束这种远游就学一直存在。以春秋战国为例,诸子百家无一例外的都以某个思想家为核心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学而无友,必孤陋寡闻。”所以学习过程也是交友过程。公都子日:“匡章,通国皆称不考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就是通过“游”来阐发圣人之心。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嘲在就学或者游历的过程中,交友也扮演着很重要的地位,《荀子·劝学》:“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古代文学研究往往从一个人的交游情况和交游观入手来分析其思想成因。汤显祖的至情理论是与李贽、达观等人的交往影响分不开的。历史上流传着大量文人的知音佳话,这在一个朋友居五伦之末的国度再正常不过了。“游”还是一种积学储宝的手段,司马迁年轻的时候就广为游历,过大梁之墟,问夷门之所,观屈原所自沉渊。另外,游愈广而诗愈肆,在游历的过程中观赏自然风光,体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诗人或文人的必要条件。王夫之说:“深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诗歌创作不是闭门造车,“人秉七情,应物斯感”,主体的情感需要客观的景来传达,客观的景又触发主观的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正的诗人永远不能脱离社会实践。
      以乐为目的,就有旅游和游猎。他们在广义上都指一切离开固定场所以乐为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或者是对忧愁的逃避,或者是对逸乐的向往,更多的时候二者则是同时并存的。《诗经·邶风》中有“驾言出游,以写我忧。”的句子,可以看作是为摆脱苦闷心情的出行活动。天子或贵族的巡游是另一种以快乐为目的的活动。《尚书·伊训》云“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无逸》云“周公日:“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孟子·梁惠王》有“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可以看出早期帝王巡游是贤王爱的方式,因此英明的君主是避免无故巡游的。在君王游乐的基础上推而广之,主体扩大到一切人,对象扩大到境内域外就成为了旅游。久居樊笼的人们旅游对象自然还是山水。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后世更多地把这发挥为一种君子比德的思想,到庄子与魏晋玄学盛行之时,山水作为“道”的体现逐渐大规模走进文学。另一方面,其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也被发现,以山水为根基形成了历代山水诗与山水词。自然山水在《诗经》时代还只作为背景出现,到魏晋时代,身处南方的士子面对的是中国最美的山水,《文心雕龙·明诗》言:“庄老告退,山水方兹。”士大夫开始以山水体玄,孕育了山水诗和山水画,并出现了相关理论。经两谢山水诗终于在唐代达到繁荣昌盛的顶点。山水之乐还导致了游记作品的繁荣。宋末陈仁玉曾编《游志》,元陶宗仪《游志续编》仅至明初已是洋洋大观,晚明小品更多是游记。绘画方面,山水画至宋元成为文人画的主要题材,最终成为了中国画的典范和代表。在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虽然山水诗或者山水画的产生肯定和人们对山水自身的美感的认识紧密相关,但是中国人对这种山水的兴趣主要的还是在其对“道”的体现上,对山水的欣赏是为了实现对道的体认和欣赏,陈继儒云:“山水有真赏,不领会终为漫游。”(《小窗幽记》卷三)只有到了明代这种山水欣赏才开始脱离“道”的约束,形成了以“趣”为核心的山水观。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陶石篑》)“月景尤不可言,花太抑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番趣味。”(《晚游六桥待月记》)这种山水之游,怡情悦性,既能使漫步其间者乐而忘忧。又能实现对“道”的观照,晚明以趣为核心的山水审美观,更是还了山水的自然本色,少了道的约束,多了乐的追求。但是不管是道还是乐,旅游这种活动都体现了主体对于世界或者自我的一种超越愿望。

     荣格认为旅游、游历等冒险活动是由一种人类集体无意识共同缔造的。主要因素因不断重复而被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中,只要具备相对应的典型环境,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会被激发出来,表现为一种不可遏止的冲动。“如果他们长期生活在他们的社会模式里,那它也许就需要一个具有解放性质的改变,而此需要,可以借由赴世界各地旅游以得以暂时的解决。”“到未知地去冒险的探险家,给人一种解放,冲出密封生活的意象,表现出超越的特征。”这正道出了“游”的本质,当“游”被动但却神性十足的时候,这种超越是人与神的感应和沟通。而后世看重主动的“游”,则是一种诗意的超越,是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真趣。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孤独的旅人实现了精神的朝圣,获得了灵魂对于世俗世界的净化和提升。
      二、游观:仰观俯察与本质之见
      审美观照的方式是以文化观照方式为基础的。并且代表着文化的独特性。我们认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观照方式是一种“游观”。张法说:“观是一种游目”也就是以游动的视角来对审美对象进行观照。“观”自然是有目地的,周易讲“观”的目的是“象”,李泽厚认为此象与审美形象相通,所以“观”也就与审美关照相通,因此这种“游目”成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审美方式而影响深远,张法称:“这种游目正是后来中国绘画和中国园林的一个基本审美法则,也是后来在诗词绘画、建筑中广泛运用的一个基本法则。”
      这种游观首先表现为一种仰观俯察的方式。《易经》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种观察方式对艺术是有重要意义的,宗白华说:“这种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种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了我们诗画的空间的特质。”在中国文化中仰观俯察、远近游目是共有的审美视线。如“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仰视乔木杪,俯听大壑淙。”,“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等等不胜枚举。
      这种“观”不只是仰观俯察。张法认为“游目”有两个层次:首先表现为游动的视角。《画山水序》有云:“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这就是一种流盼的眼光,而不是不站在定点透视的立场。张法认为彩陶就是以艺术的直观来体现这一仰观俯察和远近往还的游目的。首先,陶器是圆形的,面向各方。当图案抽象化之后,就在面上形成了一个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一气呵成的整体。这样,绘制的过程自然就形成了移动的散点透视。这种游动整体的视角使得中国诗文呈现出一种遗形得似的神韵美,郭熙认为“学画竹者,取一只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这与宗炳的“张绢素以远映”有异曲同工之妙,追求的都是虚处传神。其次,是人之游动,人在移动中进行欣赏,步步移,面面看。“太乙近天都,连天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王维《终南山》)体现的就是一种人的游动。“三远说”的起点也是这里,郭熙承宗炳之说提出山水画应遵循“平远”、“高远”、“深远”的美学原则。“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种三远是中国式透视法的总结。视角上下前后的自由变换,使作品的意境既有浑茫扩大的气势。又有细致入微的妙观。王维说:“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远”趣在画论中得到普遍认同,并生发出对于“冲淡”境界的追求,这都与“游目”这种特殊观察方式有关。在郭熙看来自然山水是气象万千的只有全方位多侧面的深入观照才能真正把握山水之美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具体的形似达成对山水神韵的把握。因其“远”才能实现心灵对物理时空的转化,有限生命的超越。
      最后,这种仰观俯察的“游目”是一种本质之见,它不离开具体的物象,但更关心的却是心灵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唯有持仰观俯察、远望近察的“流观”方式,体悟把握天地之道,才能创作出模拟天地万物生命活动的“卦象”,创作出表现宇宙精神的艺术作品。气的宇宙观和对本质的洞察必然会要求“游目”这种特殊的形式,“游目”不只是目的移动,更是心的移动,“主体必须观物而不局限于物,观物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目与物触而神与物游,要移情人物,使主客共参。”“在中国文化中,仰观俯察,远近游目,是共有的审美视线,但其引发的宇宙人生之感:偏于儒,是杜甫的‘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春日江村》);偏于道,是嵇康的‘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偏于佛,是王维的‘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谒操禅师》)。”目既往复游驰心亦徘徊驰骤,游目其实就是游心。身处其间,目之所见自然不免浮想联翩,在此之际,看与被看,人和宇宙,一时间冥合符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精神于是进入了与物同游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神游”。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中等教育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中国哲学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财务控制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财务控制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职业教育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市场营销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国际贸易“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

    售前客服

    咨询QQ:619978682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