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科学批判运动研究的现状和困境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01 15:32:00
【内容提要】中国自然科学批判运动始于50年代初期,前后持续了近30年。学术界对这场运动的研究已近50年。以“文革”结束后的1976年为分水岭,这50年的研究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研究在方法上局限于用经典著作和革命领袖的有关语录来诠释和论证学术与政治、自然科学与哲学以及自然科学本身是否有阶级性等问题,基本倾向是政治大于学术。后一阶段在理论上、方法上和研究内容上逐渐拓宽了视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但是,我国自然科学批判运动的研究仍然面临着困境。许多因素都阻碍了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英文摘要】The Natural Science Critique Movement in China (NSCMC),which lasted almost 3 0 years, is the largest anti-science movement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20 th century. The studies on it also lasted for about 50 years, which can be r oughly pided into two periods:the first from 1950s to 1976 and the second,f rom 1976 to the present. During the first period,influenced by both the poli-tics and the "left ideology", the research approach is confined to the Mar xist- Leninist theory. Some-times the mottoes and quotations of the leader s are even employed to 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s and pol itics,natural science and philosophy as well as such basic problems as whether natural science itself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class. In general, this period is marked by the tendency to interpret things more from a political st andpoint than from an academic viewpoint.In the second period, which started from 1976 whe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formally ended, the aca- demic circl es became more open—minded, which resulted in many valuable achievements with break- throughs not only in theory and contents but in methodology as wel l.Despite these achievements,the studies on NSCMC now is still confronted wit h many difficulties:lack of concrete materials, lack of depth in theory, l ack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training, narrow in viewpoints,old in approach es,to name only a few.All these problems greatly impede the progress of and in-depth studies into this field.
【关键词】自然科学批判运动/述评/阶段
the Natural Science Critique Movement/review/period
【正文】
1949年春天,华北大学农学院乐天宇等人发起组织了“中国米丘林学会”,并在其出版的《农讯月刊》上公开号召“把米丘林的成果稳步地移植到新中国的大地上来。把魏斯曼、孟德尔、摩尔根的陈旧的反动东西埋葬到历史的坟墓中去”,由此拉开了中国自然科学批判运动的序幕。到粉碎“四人帮”前后,批判运动持续了近30年之久。同时,对这种批判运动的研究前后却持续了近50年。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热潮。而且,不利于中国当代科技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乃至社会史的全面研究。因此,认真总结半个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批判运动研究的状况,找出所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境,对于进一步推动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
对自然科学批判运动的研究,以“文革”结束后的1976年为分水岭,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1976年)
50年代初期,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一书出版,明确认为语言学不是上层建筑,不具有阶级性,由此引起了对自然科学特点的讨论。根据斯大林对上层建筑的定义,苏联理论界提出自然科学本身不属于上层建筑、没有阶级性。随着斯大林的去世,苏联开始重新评价和纠正过去在自然科学领域进行的各种批判。这些论文先后被翻译成中文,引起了国内理论界和科学界的关注。当时,《健康报》、《人民日报》等报刊相继发表了大量文章,从自然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立论,分析批评了“中医是封建医、西医是资本主义医”、“巴甫洛夫的学说和米丘林学说是社会主义的”、“摩尔根遗传学是资本主义的”等错误观点。这是自然科学批判运动开展以来发表的首批学术性的论文,标志着对这场运动研究的开端。
对学术与政治、自然科学与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理论本身是否有阶级性问题比较集中的研究则是始于1956年在青岛召开了遗传学问题座谈会。于光远在会上的两篇发言明确指出,“学术上自由,政治上也是自由的”、“‘百家争鸣’就是扩大自由”[1](第228页)、“哲学不应该站在自然科学之上向自然科学发号施令”[1](第242页),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会后不久,黄青禾、黄舜娥、陈英在《人民日报》、《农业科学通讯》先后发表了对这次会议中各种争论的全面述评。龚育之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开展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工作”一文认为,要注意防止在正确地批判唯心主义哲学的同时,错误地否定真正的自然科学事实和理论,以及用哲学代替自然科学。不久,龚育之又撰文指出,哲学的任务,主要不是去堵塞和限制自然科学的道路,而是为自然科学问题的解决从思想上去开辟更多更宽广的道路。对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初步阐述。此外,许良英、范岱年在《科学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书中,强调了在学术争论中“一切要以事实为根据,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真理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思想。这些论述在当时格外引人注目。对青岛会议召开起过重要作用的是黄青禾撰写的长篇调查报告《1935~1956年苏联生物学界的三次论争》。这篇调查报告相当深入地论述了苏联生物学界两派之争的基本状况。在当时,是国内外同类资料中编写较早的一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针对50年代末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反右倾中出现的把马克思主义观点庸俗化和简单化的做法,60年代初,随着中共中央批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的试行以及其他领域政策调整的展开。一方面,对这种简单化和庸俗化的偏向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纠正;另一方面,学术界纷纷发表文章,对自然科学批判运动开展以来产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如李宝恒和胡文耕在《哲学研究》上先后发表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与“关于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论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自然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对“代替论”进行了批评。龚育之《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一书,对自然科学与政治、自然科学与生产、自然科学与群众以及自然科学与哲学这四个方面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此期间,还有不少自然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自然科学与世界观》一文中,龚育之论证说,“对歪曲自然科学成果作出的哲学结论,同自然科学成果本身,必须加以区别。既不能因为机械论的世界观是以对牛顿力学的绝对化理解为基础,而否定牛顿力学的价值;也不能因为许多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歪曲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成果,作出不少唯心主义哲学的结论,甚至宗教结论,而否定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巨大成就。”并且明确指出,“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在自然科学学术问题上,尤其是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种驾凌于自然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不是用固定的思想框框去束缚和限制自然科学的僵死的东西”[2](第134— 137页)。这些真知灼见不但在当时,即使现在看来也是相当深刻、振聋发聩的。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科学十四条”的试行过程中,龚育之搜集并编译了九辑《关于苏联自然科学领域的思想斗争的若干历史资料》,对苏联建国以来如何处理哲学和科学、政治与学术的关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作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此外,哲学研究所会同上海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组织大量人力编辑了《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领域思想动向的历史资料(1953—1963)》、《全苏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会议文集》、《控制论哲学问题选辑》、《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等8辑内部资料, 为深入研究作了大量的资料准备和历史借鉴。1966年以后,由于“文革”纲领“十六条”中提出了包括“自然科学理论战线”在内的“对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和“反动观点”进行彻底批判的任务,因而此前发表的关于自然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和关于“百家争鸣”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均被指责为“修正主义观点”和“反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时期,除了对相对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进行重点批判外,批判范围日益扩大到了其他科学研究领域,如宇宙学、量子力学、极限论、基因论、信息论、人工智能、环境危机论等。通过查阅当时的文献可以看出,除了少数自然科学家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进行了小心翼翼就事论事的论述之外,没有一篇从科学本身之外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理论文章。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编译和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如《外国自然科学哲学摘译》、《数学手稿》、《哥白尼和托勒密两大思想体系的对话》、《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生命是什么》、《爱因斯坦文集》以及马、恩、列、斯、毛语录集《必须用哲学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但不是用哲学代替自然科学》等。
总的说来,由于受政治斗争需要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研究,尽管有许多资料和文献作基础,但在方法上却局限于用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甚至革命领袖的有关语录来诠释和论证学术与政治、自然科学与哲学以及自然科学本身是否有阶级性等基本问题。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理论深度也不够。龚育之曾经对这一阶段的研究作过严肃的反思:“由于许多事情是亲历过或调查过,在提供材料方面可能还算较为充分和准确,在判断的正确程度和概括的理论深度方面,那是很不够的”[3](第348页)。
第二阶段(1976年以后)
“文革”结束后一两年,发表了大量揭批“四人帮”破坏自然科学的文章,但无论是公开见于报刊的还是内部资料,都带有感情色彩,理论认识比较欠缺,基本倾向是政治大于学术,宣传重于研究,有些甚至带有“革命大批判”的语言,离学术研究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如《化学通报》1977年第6 期发表的《“四人帮”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很有代表性。但总的说来,学术界已经开始解放思想,在理论上、方法上和研究内容上逐渐拓宽了视野,有了一定的突破。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之后的20年,情况的变化很大,取得了不少成绩,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发表了许多论文。如《科技日报》1986年开辟《为了忘却的回顾》专栏,先后发表了唐有祺等的《“双百方针”与批判共振论》等15篇文章。经统计,《自然辩证法通讯》和《自然辩证法研究》上发表的有关论文共计41篇,有些是比较有价值的。如屈儆诚、许良英的《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察》一文,从社会历史背景、批判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过程、特点以及对这场批判运动对整个科技界和思想界产生的影响做了实证性的考察。李佩珊等的《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经验》一文首次把对苏联国内遗传学批判有关情况作了叙述,以及这场争论在中国的经历。刘兵发表在香港《二十一世纪》上的《文革中的〈自然辩证法杂志〉》一文,对该刊所发表的各类文章分别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说明了文革期间科学被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严重程度。顾昕的《文化价值与科学》一文首次以西方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探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科学精神气质的背离是造成“文革”期间科学蒙难的根本原因,是一篇角度新颖的文章。此外,一些人物评传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如刘克选、胡升华的《叶企荪的贡献与悲剧》一文,对物理学家叶企荪的生平、活动和学术思想进行了详细考察,揭示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在政治与学术之间无所适从的悲剧人格。
2.整理和公布了部分资料。也许这是到目前为止最有价值的工作。比较重要的成果有,周林等编写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历史与现状》,首次汇印了一大批重要的历史文献和回忆材料。李佩珊等编写的《百家争鸣——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汇集了1956年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的全部发言记录,并附有包括1948年全苏农业科学院会议记录在内的许多历史材料。将这两次会议记录放在一起,对比较研究具有重要作用。龚育之、柳树滋主编的《历史的足迹》一书,对苏联20年代以来在自然科学各领域开展批判运动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搜集、编译和整理。它既是一部有关苏联自然科学领域哲学争论的历史资料,也是一部反映中国过去对苏联这方面历史研究情况的历史资料,比较全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任元彪等编写的《遗传学与百家争鸣》是对当年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的参加者及有关人员的追踪调查。他们中有中国遗传学会历届理事长、副理事长和大部分理事,有两派之争中公认的代表性人物。其观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遗传学界、生物学界对两派之争和有关问题的各种看法,是一部有价值的口述历史。该书收录孙小礼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以及在哲学领域所开展的对资产阶级思想批判为背景,论述了苏联40年代对整个自然科学领域进行大批判的全貌。此外,还有柳树滋编译自苏联1990年《自然》杂志的“准备已久突然停开的全苏物理学家会议”,首次披露了多年来未曾公开的秘密。在资料整理方面有较大影响的工作还有严博非编的《中国当代科学思潮》一书,收录了1950年至1991年国内主要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章共102篇, 展现了中国当代科学思潮的基本流向,收录比较全面,有一定的代表性。
- 上一篇:SCI、科研评价与资源优化配置
- 下一篇:科学研究与经费投入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 [中等教育] 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 [中国哲学] 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 [财务控制] 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 [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 [职业教育] 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 [市场营销] 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 [国际贸易] “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