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科研评价与资源优化配置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01 15:32:00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科研评价与资源优化配置
对基础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是科技政策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也一直是困扰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我国的基础研究而言,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对基础研究投入的不足和科研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两个方面 。近几年,在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国内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分别为29.2亿元、33.9亿元和4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4%、13.7%和35.3% 。当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总额及其所占研究与发展(R&D)经费的比重仍然明显偏低。但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的较大幅度增长,使得科研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更加凸现出来。可以设想,倘若科研评价只是为评价而评价,不与经费或影响经费分配的因素挂钩,再重要的评价大概也不会得到多少重视。
但实际的情况是,近年来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虽有部分通过资助竞争性项目的方式支出(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的“973”项目等),但面向全国科研人员的竞争性研究项目的经费仍然偏少,有相当一部分经费直接由行政主管部门拨款至研究机构和大学,由各单位的管理机构负责经费的管理。于是,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出台了针对本单位科研活动的“土政策”,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缺乏广泛的专家评议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甚至将科研经费的发放与若干不足以全面反映研究水平的“硬性指标”挂钩。如,科研人员每发表一篇SCI论文就奖励数千元、甚至万元(超出月工资数倍之多),这对福利待遇普遍偏低、获取科研经费渠道有限、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的普通科研人员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在发达国家,对科学家最有意义的奖励是国际同行的承认,因此,在高水平的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就是最好的激励方式。而且,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本身就是科学家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所属的研究机构并不会因其发表论文而额外发给奖金。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情况呢?笔者认为,科研管理体制中资源配置的方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必须认真研究评价与资源配置间的关系。
在发达国家,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除了对大型仪器设施和大型研究计划进行支持以外,主要是以通过相关部门资助面向全国的竞争性研究项目的方式发放,而在我国出现的由科研执行部门(大学或研究所)向本部门的研究人员发放研究经费的情况是比较少的。这主要是为了减少本部门行政人员对研究活动的干预,也符合自由竞争社会中对科学自主性和平等竞争的基本要求。例如,美国的联邦政府一直是支持本国基础研究的主要经费来源(占基础研究总经费的一半以上),其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一些资助机构(funding agency,如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航天航空局、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贸易部等机构)设立有任务导向的(mission-oriented)研究项目或自由申请的研究项目,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即使在有下属研究机构的国立卫生研究院,也必须有相当数额的经费资助院外的研究项目),依靠包括国外同行专家在内的广泛的同行评议系统,来实现择优支持,即科研资源配置的优化。日本在过去的科技管理体制下也是先将研究经费拨至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由其自行管理,但近年来日本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革科研资源配置制度,效仿欧美各国的做法,将研究费用从大学和研究所控制的经费中分离出来,同时,扩大竞争性的研究经费,使科研资源得以优化配置。
与这种制度相适应的是,在这些国家,科研人员的项目申请得到批准后,经费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说明的是,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较高,可以保证科研人员安心从事科研工作。于是,在这种高工资的基础上,不会出现在我国十分普遍的、将部分研究经费用于研究人员的劳务津贴的现象,但在研究项目的经费预算和实际支出中,可以有较大比例部分作为项目的人工成本(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中,人工成本可占到30%左右),用于支付雇佣辅助人员和研究生的费用 。
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科研管理体制中对基础研究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如下的特点:⑴主要通过科研资助机构而非执行机构,设立面向全国的竞争性研究项目;⑵通过由广泛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参与的同行评议,对竞争性项目进行择优支持;⑶在研究项目经费中人工成本占较大比例,主要用于雇佣辅助人员和培养研究生。我们看到,印度、韩国等近年来科学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
我国基础研究的资源配置情况则不然。尽管近年来已有若干项人才计划对少数优秀科研人才进行了高强度的经费支持,但大多数普通研究人员的待遇仍然偏低,政府基础研究的大部分投入依然是对各科研执行机构实行行政拨款的方式,面向全国的竞争性研究项目经费较少;由科研的执行机构——经费的使用者之一来分配经费本身就会产生若干弊病,更何况往往是行政人员而非研究人员同行来主导分配;各研究单位和大学管理的研究经费在分配过程中人为因素较多,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有效的监督作用,使得有限的科研资源未得到优化配置;与此同时,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也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地方,经费的使用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将影响我国基础科学长期稳定的健康发展。科研资源配置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仅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方法和体系就能完成的,与此相关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对我国科研管理体制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如,进一步明确科研决策部门、资助机构和执行部门各自的职能定位,普遍提高科研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大幅度增加面向全国的竞争性研究项目数量,尽快实行研究项目的全成本核算,充分考虑研究项目中的人工成本,推动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我国科学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可参见2001年4月至9月《科学时报》上陆续刊登的有关SCI的讨论。
吴述尧主编,同行评议方法论[M],科学出版社,1996年
周青华,基础研究的制度改进[J],科研管理,2001(5)
2000年的数据来源于2001年10月11日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00年全国R&D
资源清查主要数据统计公报》,1998年和1999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网站: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对基础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是科技政策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也一直是困扰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我国的基础研究而言,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对基础研究投入的不足和科研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两个方面 。近几年,在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国内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分别为29.2亿元、33.9亿元和4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4%、13.7%和35.3% 。当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总额及其所占研究与发展(R&D)经费的比重仍然明显偏低。但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的较大幅度增长,使得科研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更加凸现出来。可以设想,倘若科研评价只是为评价而评价,不与经费或影响经费分配的因素挂钩,再重要的评价大概也不会得到多少重视。
但实际的情况是,近年来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虽有部分通过资助竞争性项目的方式支出(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的“973”项目等),但面向全国科研人员的竞争性研究项目的经费仍然偏少,有相当一部分经费直接由行政主管部门拨款至研究机构和大学,由各单位的管理机构负责经费的管理。于是,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出台了针对本单位科研活动的“土政策”,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缺乏广泛的专家评议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甚至将科研经费的发放与若干不足以全面反映研究水平的“硬性指标”挂钩。如,科研人员每发表一篇SCI论文就奖励数千元、甚至万元(超出月工资数倍之多),这对福利待遇普遍偏低、获取科研经费渠道有限、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的普通科研人员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在发达国家,对科学家最有意义的奖励是国际同行的承认,因此,在高水平的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就是最好的激励方式。而且,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本身就是科学家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所属的研究机构并不会因其发表论文而额外发给奖金。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情况呢?笔者认为,科研管理体制中资源配置的方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必须认真研究评价与资源配置间的关系。
在发达国家,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除了对大型仪器设施和大型研究计划进行支持以外,主要是以通过相关部门资助面向全国的竞争性研究项目的方式发放,而在我国出现的由科研执行部门(大学或研究所)向本部门的研究人员发放研究经费的情况是比较少的。这主要是为了减少本部门行政人员对研究活动的干预,也符合自由竞争社会中对科学自主性和平等竞争的基本要求。例如,美国的联邦政府一直是支持本国基础研究的主要经费来源(占基础研究总经费的一半以上),其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一些资助机构(funding agency,如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航天航空局、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贸易部等机构)设立有任务导向的(mission-oriented)研究项目或自由申请的研究项目,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即使在有下属研究机构的国立卫生研究院,也必须有相当数额的经费资助院外的研究项目),依靠包括国外同行专家在内的广泛的同行评议系统,来实现择优支持,即科研资源配置的优化。日本在过去的科技管理体制下也是先将研究经费拨至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由其自行管理,但近年来日本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革科研资源配置制度,效仿欧美各国的做法,将研究费用从大学和研究所控制的经费中分离出来,同时,扩大竞争性的研究经费,使科研资源得以优化配置。
与这种制度相适应的是,在这些国家,科研人员的项目申请得到批准后,经费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说明的是,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较高,可以保证科研人员安心从事科研工作。于是,在这种高工资的基础上,不会出现在我国十分普遍的、将部分研究经费用于研究人员的劳务津贴的现象,但在研究项目的经费预算和实际支出中,可以有较大比例部分作为项目的人工成本(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中,人工成本可占到30%左右),用于支付雇佣辅助人员和研究生的费用 。
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科研管理体制中对基础研究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如下的特点:⑴主要通过科研资助机构而非执行机构,设立面向全国的竞争性研究项目;⑵通过由广泛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参与的同行评议,对竞争性项目进行择优支持;⑶在研究项目经费中人工成本占较大比例,主要用于雇佣辅助人员和培养研究生。我们看到,印度、韩国等近年来科学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
我国基础研究的资源配置情况则不然。尽管近年来已有若干项人才计划对少数优秀科研人才进行了高强度的经费支持,但大多数普通研究人员的待遇仍然偏低,政府基础研究的大部分投入依然是对各科研执行机构实行行政拨款的方式,面向全国的竞争性研究项目经费较少;由科研的执行机构——经费的使用者之一来分配经费本身就会产生若干弊病,更何况往往是行政人员而非研究人员同行来主导分配;各研究单位和大学管理的研究经费在分配过程中人为因素较多,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有效的监督作用,使得有限的科研资源未得到优化配置;与此同时,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也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地方,经费的使用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将影响我国基础科学长期稳定的健康发展。科研资源配置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仅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方法和体系就能完成的,与此相关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对我国科研管理体制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如,进一步明确科研决策部门、资助机构和执行部门各自的职能定位,普遍提高科研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大幅度增加面向全国的竞争性研究项目数量,尽快实行研究项目的全成本核算,充分考虑研究项目中的人工成本,推动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我国科学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可参见2001年4月至9月《科学时报》上陆续刊登的有关SCI的讨论。
吴述尧主编,同行评议方法论[M],科学出版社,1996年
周青华,基础研究的制度改进[J],科研管理,2001(5)
2000年的数据来源于2001年10月11日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00年全国R&D
资源清查主要数据统计公报》,1998年和1999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网站: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 [中等教育] 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 [中国哲学] 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 [财务控制] 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 [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 [职业教育] 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 [市场营销] 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 [国际贸易] “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