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评估:从预警到建构的模式演变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01 15:32:00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5.1认识论上的内在悖论。
对技术及其影响的分析是TA的基本内容。建构性TA虽然避开了仅对技术后果进行静态评价,但预警的功能依然存在,且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选择。我们并不在一般意义上谈论人类认识的可能性与合理性问题,而将问题集中在技术评估上。作为技术决策的依据与实际构成,TA在认识论维度上的悖论主要存在于有限理性和隐性知识两方面。
其一,技术评估的目标是发展更为全面的技术,但决策者不可能知晓所有可选方案,而且对各方案的可能后果无法做出精确的估计。西蒙将理性的约束因素归结为5条;不完备和不完全的信息,问题的复杂性,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决策的时间限制和针对组织目标的争议[23]。这些约束下的有限理性与现实的无限可能性构成一对矛盾,使技术评估常常无法得出确定的结论。科林格里奇困境(Collingridge dilemma)表明了人类对技术进行评估和控制中的尴尬;技术的后果在其发展前期难以预测,故虽可以进行控制却不知如何控制;随着技术发展,其影响逐渐明显时,虽知如何控制却很难对其进行控制[24]。
其二,TA需要各种观点的交流沟通,而技术评价与决策过程所依赖的不仅是科学的推理分析,更依赖于参与者的经验、兴趣和世界观,这些知识常常以隐性状态存在。波兰尼(M.Polanyi)认为隐性知识占据了人类知识中的大部分,而在评估领域,隐性知识的影响尤为明显。TA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结果,技术决策过程对人类兴趣和世界观存在直接依赖,这些兴趣和世界观并非总是外显的,而常常表现为工程师做决定所依赖的隐含性的综合背景[25]。因此,如何协调不同的观点,最大可能地获得“正确”认识,是TA中始终存在的问题。
5.2价值观上的内在悖论。
前面谈到了预警性TA中的价值渗透性,这在建构性TA中同样存在。TA所关注的不单纯是技术自身,而是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生态等问题,这无疑需要做出价值上的判断与评价。在我们这样一个多元化、异质性的社会中,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国家地区对同一项技术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从而会对技术及其后果给出不同的解释并给技术带来不同的建构导向。因此,与基本属性相对应,TA在价值观上的悖论来自于分析预测中多元价值倾向的分野和建构技术过程中不同参与者给技术带来不同影响的冲突。如Schot和Rip将TA主体划分为三种角色:技术方面、社会方面和调节方面[12]。不同的角色对技术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技术角度的参与者更重视技术的先进性与效率性等,社会角度更重视技术对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生活生产方式等产生的影响,调节角度则考虑得较为全面,倾向于折中。因此,TA公正、客观的标准便难以划界。而倘若TA提供给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的技术选择,那么TA多样的结果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难以被实施。
技术的社会化过程受到来自于政治、文化、心理等因素的整合作用[26],每一时代的主流技术范式以及它的属性和特点,都深刻地融入那个时代的社会属性和特点之中。TA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整体最优,在技术决策中如何扩展民主,协调多元的价值取向,增强政府、专家、企业和普通民众之间的交流,使技术发展面向公众,而不是基于私人利益的决策,是TA一直在努力,但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
与之相关,TA只能提供关于技术选择的更多的信息,却不能对技术选择的权力基础带来直接影响。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TA中的矛盾使TA容易沦为权力的附庸,即TA的结果往往在符合权力占有方的利益时才会被采纳。OTA曾是专家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将技术信息转换为公众语言以争论和决策,但这种客观中立的做法最终并未得到国会的支持。TA面临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合理性,而且是政策上的可行性。TA如何对政策来说是中肯的,而又不从属于政治系统?如何符合技术中的科学规律而又不与政策无关?因此,TA需要的是对现行发展政策与技术方向的有机结合,而不仅仅是完全科学性的分析,或是流于为既定政策服务的工具。
6.技术评估;有效实施的若干建议
尽管TA对于技术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是毋庸质疑的,但TA中的悖论将长期存在。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消除TA中的基本矛盾,而在于如何有效的协调。未来TA理论研究和实践重点需要关注以下三方面。
第一,广泛吸收公众参与。广泛的公众参与是TA客观性与公正性的保证之一。“公众”意味着拥有不同观点,不同价值观的个人和群体。TA组织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使公众公平地参与进来,比如可利用互联网网页、相关组织、民意调查、座谈会以及传统的建议板等形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相关群体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能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要求。
第二,增强TA过程和结果的柔性;一个TA组织应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如简报、摘要等,而不是像OTA那样一定要提供“圆满”的报告,其缺点在于时间滞后,长而不实用(OTA的报告一般需要18到24个月,每份报告200多页)[27]。在TA中,要善于根据不同的目的去寻求合适的评估过程与方法,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必遵循僵化的程式。
第三,加强与政策和立法系统的结合。如前所述,TA的结论要对现实发挥指导作用,需要通过政府以政策或立法来执行。离开了政府与立法系统的支持,TA只能作为一种苍白乏力的研究,最终会走向衰亡。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的TA组织,其研究活动一方面要关注政策导向,另一方面要积极导向政策,参与到技术发展的实际决策中。
[1] Daryl E.Chubin,2000.Filling the Policy Vacuum Createdby OTA 's Demise,Issues,Winter 2000-01,http://www.nap.edu/issues/.
[2] Roger C.Herdman and James E.Jensen,1997.The OTA story:The Agency Perspective,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Change,54,131-143.
[3] Coates,J.F.,1995.Technology Assessment:Here Today,GoneTomorrow.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49,321-323.
[4] 顾淑林,技术评估的缘起和传播,《自然辩证法通讯》。
[5] Smits,R.Leyten J.,Den Hertog,1995.TechnologyAssessment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Europer:New Concepts,NewGoals,New Infrastructures,Policy Science,28,271-299.
[6] Josée C.M.Van Eijndhoven,1997.Technology Assessment:Product or Proces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54,269-286.
[7] Jan Van Den Ende,Karel Mulder,Marjolijn Knot,Ellen Moors,and Philip Vergaragt,1998.Traditional and Modern TechnologyAssessment:Toward a Toolk it,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Social Change.58,5-21.
[8] Rathenau Institute(ed.),1997.Technology AssessmentThrough Interaction-A Guide,http://www.itas.fzk.de/deu/tadm/tadn 298.
[9] Edward C.Pytlik,Donald P.Lauda,David L.Johnson,1985,Technology,Change and Society,Davis Publications,Inc.,Worcester,Massachusetts,278,280.
[10] http://www.ncste.org/index.html.
[11] F.拉普,1986(汉译本),技术哲学导论,198页,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2] Schot J.and Rip,A.1997."The Past and Future ofConstructive Technology Assessment."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and Social Change 54,252-26.
[13] Annegrethe Hansen and Christian Chausen,2000.FromParticipative TA to TA as"Participant"in the Social Shaping ofTechnology,http://www.its.dtu.dk.
[14] Rip.A,Misa.T.J.,Schot.J.W.,(eds),1995.ManagingTechnology in Society:The Approach of Constructive TechnologyAssessment,Pinter Publishers,London.
[15] 陈昌曙,1999,技术哲学引论,科学出版社。
[16] 纳尔逊,温特,1997(汉译本),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商务印书馆。
[17] Dosi,G.1982.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Research Policy,11,147-162.
[18] Eduardo Aibar,The Evaluative Relevance of SocialStudies of Technology,1996.Society for Philosophy & Technology,Vol.1,Num.3 and 4.http://scholar.lib.vt.sdu/ejournals/SPT/vin3n4.
[19] Wiebe E.Bijker,Thomas P.Hughes and Trevor.F:Pinch(eds.),1987.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New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The MITPress.
[20] Robin Williams,David Edge,1996.The Social Shaping ofTechnology,Research Policy,Vol,25,865-899.
[21] Gertrud Blauwhof,1994.Non-equilibia dynamics and thesociology of technology,in Leot Leydesdorff and Peter Van denBerrelaar(eds.),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Chaos Theory,153-166.
[22] Hans Mohr.1999.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Theory andPractice,Society for Philosophy &Technology,Vol.4,Num.4.http://scholar.lib.vt.sdu/ejournals/SPT/v4n4.
[23] Simon,H.A.,1957.Administrative Behavior,Macmillan,NewYork.
[24] Collingridge,D.,1980.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19,Frances Printer,London.
[25] Karl Leidlmair,1999.From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to a Theory of Media,Society for Philosophy & Technology,Vol4,Num.3.http://scholar.lib vt.sdu/ejournals/SPT/v4n3.
[26] 陈凡,1995,技术社会化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7] Fred B.Wood,1997.Lessons in Technology Assessment,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54,131-143.
对技术及其影响的分析是TA的基本内容。建构性TA虽然避开了仅对技术后果进行静态评价,但预警的功能依然存在,且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选择。我们并不在一般意义上谈论人类认识的可能性与合理性问题,而将问题集中在技术评估上。作为技术决策的依据与实际构成,TA在认识论维度上的悖论主要存在于有限理性和隐性知识两方面。
其一,技术评估的目标是发展更为全面的技术,但决策者不可能知晓所有可选方案,而且对各方案的可能后果无法做出精确的估计。西蒙将理性的约束因素归结为5条;不完备和不完全的信息,问题的复杂性,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决策的时间限制和针对组织目标的争议[23]。这些约束下的有限理性与现实的无限可能性构成一对矛盾,使技术评估常常无法得出确定的结论。科林格里奇困境(Collingridge dilemma)表明了人类对技术进行评估和控制中的尴尬;技术的后果在其发展前期难以预测,故虽可以进行控制却不知如何控制;随着技术发展,其影响逐渐明显时,虽知如何控制却很难对其进行控制[24]。
其二,TA需要各种观点的交流沟通,而技术评价与决策过程所依赖的不仅是科学的推理分析,更依赖于参与者的经验、兴趣和世界观,这些知识常常以隐性状态存在。波兰尼(M.Polanyi)认为隐性知识占据了人类知识中的大部分,而在评估领域,隐性知识的影响尤为明显。TA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结果,技术决策过程对人类兴趣和世界观存在直接依赖,这些兴趣和世界观并非总是外显的,而常常表现为工程师做决定所依赖的隐含性的综合背景[25]。因此,如何协调不同的观点,最大可能地获得“正确”认识,是TA中始终存在的问题。
5.2价值观上的内在悖论。
前面谈到了预警性TA中的价值渗透性,这在建构性TA中同样存在。TA所关注的不单纯是技术自身,而是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生态等问题,这无疑需要做出价值上的判断与评价。在我们这样一个多元化、异质性的社会中,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国家地区对同一项技术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从而会对技术及其后果给出不同的解释并给技术带来不同的建构导向。因此,与基本属性相对应,TA在价值观上的悖论来自于分析预测中多元价值倾向的分野和建构技术过程中不同参与者给技术带来不同影响的冲突。如Schot和Rip将TA主体划分为三种角色:技术方面、社会方面和调节方面[12]。不同的角色对技术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技术角度的参与者更重视技术的先进性与效率性等,社会角度更重视技术对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生活生产方式等产生的影响,调节角度则考虑得较为全面,倾向于折中。因此,TA公正、客观的标准便难以划界。而倘若TA提供给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的技术选择,那么TA多样的结果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难以被实施。
技术的社会化过程受到来自于政治、文化、心理等因素的整合作用[26],每一时代的主流技术范式以及它的属性和特点,都深刻地融入那个时代的社会属性和特点之中。TA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整体最优,在技术决策中如何扩展民主,协调多元的价值取向,增强政府、专家、企业和普通民众之间的交流,使技术发展面向公众,而不是基于私人利益的决策,是TA一直在努力,但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
与之相关,TA只能提供关于技术选择的更多的信息,却不能对技术选择的权力基础带来直接影响。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TA中的矛盾使TA容易沦为权力的附庸,即TA的结果往往在符合权力占有方的利益时才会被采纳。OTA曾是专家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将技术信息转换为公众语言以争论和决策,但这种客观中立的做法最终并未得到国会的支持。TA面临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合理性,而且是政策上的可行性。TA如何对政策来说是中肯的,而又不从属于政治系统?如何符合技术中的科学规律而又不与政策无关?因此,TA需要的是对现行发展政策与技术方向的有机结合,而不仅仅是完全科学性的分析,或是流于为既定政策服务的工具。
6.技术评估;有效实施的若干建议
尽管TA对于技术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是毋庸质疑的,但TA中的悖论将长期存在。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消除TA中的基本矛盾,而在于如何有效的协调。未来TA理论研究和实践重点需要关注以下三方面。
第一,广泛吸收公众参与。广泛的公众参与是TA客观性与公正性的保证之一。“公众”意味着拥有不同观点,不同价值观的个人和群体。TA组织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使公众公平地参与进来,比如可利用互联网网页、相关组织、民意调查、座谈会以及传统的建议板等形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相关群体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能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要求。
第二,增强TA过程和结果的柔性;一个TA组织应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如简报、摘要等,而不是像OTA那样一定要提供“圆满”的报告,其缺点在于时间滞后,长而不实用(OTA的报告一般需要18到24个月,每份报告200多页)[27]。在TA中,要善于根据不同的目的去寻求合适的评估过程与方法,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必遵循僵化的程式。
第三,加强与政策和立法系统的结合。如前所述,TA的结论要对现实发挥指导作用,需要通过政府以政策或立法来执行。离开了政府与立法系统的支持,TA只能作为一种苍白乏力的研究,最终会走向衰亡。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的TA组织,其研究活动一方面要关注政策导向,另一方面要积极导向政策,参与到技术发展的实际决策中。
【
参考文献
】[1] Daryl E.Chubin,2000.Filling the Policy Vacuum Createdby OTA 's Demise,Issues,Winter 2000-01,http://www.nap.edu/issues/.
[2] Roger C.Herdman and James E.Jensen,1997.The OTA story:The Agency Perspective,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Change,54,131-143.
[3] Coates,J.F.,1995.Technology Assessment:Here Today,GoneTomorrow.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49,321-323.
[4] 顾淑林,技术评估的缘起和传播,《自然辩证法通讯》。
[5] Smits,R.Leyten J.,Den Hertog,1995.TechnologyAssessment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Europer:New Concepts,NewGoals,New Infrastructures,Policy Science,28,271-299.
[6] Josée C.M.Van Eijndhoven,1997.Technology Assessment:Product or Proces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54,269-286.
[7] Jan Van Den Ende,Karel Mulder,Marjolijn Knot,Ellen Moors,and Philip Vergaragt,1998.Traditional and Modern TechnologyAssessment:Toward a Toolk it,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Social Change.58,5-21.
[8] Rathenau Institute(ed.),1997.Technology AssessmentThrough Interaction-A Guide,http://www.itas.fzk.de/deu/tadm/tadn 298.
[9] Edward C.Pytlik,Donald P.Lauda,David L.Johnson,1985,Technology,Change and Society,Davis Publications,Inc.,Worcester,Massachusetts,278,280.
[10] http://www.ncste.org/index.html.
[11] F.拉普,1986(汉译本),技术哲学导论,198页,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2] Schot J.and Rip,A.1997."The Past and Future ofConstructive Technology Assessment."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and Social Change 54,252-26.
[13] Annegrethe Hansen and Christian Chausen,2000.FromParticipative TA to TA as"Participant"in the Social Shaping ofTechnology,http://www.its.dtu.dk.
[14] Rip.A,Misa.T.J.,Schot.J.W.,(eds),1995.ManagingTechnology in Society:The Approach of Constructive TechnologyAssessment,Pinter Publishers,London.
[15] 陈昌曙,1999,技术哲学引论,科学出版社。
[16] 纳尔逊,温特,1997(汉译本),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商务印书馆。
[17] Dosi,G.1982.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Research Policy,11,147-162.
[18] Eduardo Aibar,The Evaluative Relevance of SocialStudies of Technology,1996.Society for Philosophy & Technology,Vol.1,Num.3 and 4.http://scholar.lib.vt.sdu/ejournals/SPT/vin3n4.
[19] Wiebe E.Bijker,Thomas P.Hughes and Trevor.F:Pinch(eds.),1987.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New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The MITPress.
[20] Robin Williams,David Edge,1996.The Social Shaping ofTechnology,Research Policy,Vol,25,865-899.
[21] Gertrud Blauwhof,1994.Non-equilibia dynamics and thesociology of technology,in Leot Leydesdorff and Peter Van denBerrelaar(eds.),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Chaos Theory,153-166.
[22] Hans Mohr.1999.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Theory andPractice,Society for Philosophy &Technology,Vol.4,Num.4.http://scholar.lib.vt.sdu/ejournals/SPT/v4n4.
[23] Simon,H.A.,1957.Administrative Behavior,Macmillan,NewYork.
[24] Collingridge,D.,1980.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19,Frances Printer,London.
[25] Karl Leidlmair,1999.From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to a Theory of Media,Society for Philosophy & Technology,Vol4,Num.3.http://scholar.lib vt.sdu/ejournals/SPT/v4n3.
[26] 陈凡,1995,技术社会化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7] Fred B.Wood,1997.Lessons in Technology Assessment,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54,131-143.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 [中等教育] 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 [中国哲学] 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 [财务控制] 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 [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 [职业教育] 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 [市场营销] 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 [国际贸易] “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