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人为本”和“绿色设计”两个观点设计思考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01 15:26:00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设计界流行并存在争议的两个问题,即设计是否以人为本、绿色设计的指向两个问题进行了思考。笔者认为,设计“以人为本”是一个有关人与自然的悖论,“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在逻辑体系上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表达设计必须充分适应人的生物学特征即人类的自然属性;而绿色设计的实现,不应该停留在如何改造自然的思维层面上,而应改造“人”的思想观念,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观念,借助于东方哲学的智慧,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关键词:以人为本;绿色设计;设计伦理;观点设计
Content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designs popular coexisting in the dispute two questions, namely designs to be whether humanist, the green design directional two questions to carry on the ponder. 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the design “humanist” is a concerned person and the natural paradox, “take naturally as the book” the design idea can be better in the logical system, expresses the design to comprehensively adapt person's biology characteristic is humanity's natural quality fully; But green design's realization, should not pause how, to transform in the natural thought stratification plane, but should transform “the human” ideological concept, namely rejection “human center principle” the thought idea, with the aid in the Eastern philosophy's wisdom, pursues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Key word: Humanist; Green design; Design ethics; Viewpoint design 1、设计“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在设计中将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并以此作为衡量活动结果的尺度。当今设计界,设计“以人为本”几乎成为“金科玉律”。
“以人为本”源于西方哲学思想,尤其是自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法提出以来,把自然放在了人的对立面,认为自然界中一切都要为人的利益服务,人是宇宙自然一切的中心。古希腊先哲普罗塔格拉斯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一切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培根也认为“人应当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世界万物都在协调一致地为人效劳”。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生存逻辑,最终造就了发达的西方工业文明以及不断被纵容的消费文化。
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前工业活动和消费文化带来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设计界有必要对“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进行反思和修正。设计是否应该“以人为本”?关键要看站在何种角度。这是一个有关人与自然的悖论。如果就设计谈设计,“以人为本”的提法并没有错,但是孤立地讲“以人为本”,就潜在这样一种危险:即在设计中仅仅考虑人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并作为设计活动的唯一尺度,从而产生误导,使人走向与自然的对立。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自然以及自我认识的愈发深入,人类越来越认识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人类自身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得渺小和柔弱。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属于自然,而自然并不属于人类。从这个角度来讲,“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可能是有害的。如果将这一问题作辩证的思考,提出 “以自然为中心”或者“以自然为本”的指导思想,或许是一种更好的理念。
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两者的对立。在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历来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辩证关系,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理念。“天人合一说”最早由儒家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这里“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自然与人之间的的关系。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明人为宇宙之中“四大”之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强调人为宇宙中“四大”之一,突出了人的行为活动要符合自然的规律。
“道法自然”更是老子生态观的核心思想与根本规律。它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尊重万物的生存权利,遵循万物自身的本性和规律,予以辅助、促进,而不敢任意妄作。道家后期的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就是合一的,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他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用现代语言来说,人应当于自然合为一体的。由此可见,人类作为宇宙的精华,是“人亦大”,是其中平等的一员,而不可以凌驾于地、天、道之上。人类不是宇宙万物的尺度,更不能成为他们的立法者、主宰者和征服者,而应当维护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
设计以“自然”为本,道法自然,在逻辑体系上涵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用“以自然为本”来扬弃“以人为本”,并非意味着设计不再考虑人的舒适和便利。实际上,“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更全面地表达设计必须充分适应人的生物学特征即人类的自然属性。而“按照人的尺度来设计”就显得自私狭隘。“以自然为本”的设计并非是藐视人的需求,更不是极端地牺牲人类的利益去满足自然的需要。当然,如果牺牲自然的利益来满足人类的贪婪,那更是本末倒置、舍本求未的错误行为。
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体”、“独立”、“和谐”三个阶段。人类从制造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改造自然开始,实现了对自然的第一次否定和超越。伴随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逐渐渗透人类的意识形态,人类独立于自然的意识发展到了极致,甚至出现了“人定胜天”的口号,工业文明正是在这种独立意识不断发展实践的结果。当今信息文明时代,由于人类发展不断地受到自然力的制约,从而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人类对自身独立意识的再否定和再超越。因此,“以自然为本”的理念必将顺应历史车轮的辙迹,继续对“以人为本”进行“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超越。
“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作为哲学意义上内省的思考,并不是绝对地否定“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以自然为本”突破了传统设计的作用领域,要求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选择一种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和谐生活方式,建立一种新型设计伦理规范,从而减缓生态急剧恶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2、“绿色设计”应该指向什么?
绿色哲 学的本质,原本是表达对自然的敬畏。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由于目前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物欲的膨胀,人类在向大自然无休止的索取过程中,正在遭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在这种大背景下,“绿色设计”被提出来。它的核心,宣扬的是“3R”思想:即Reduce、Recycle、Reuse,它要求不仅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这在当下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笔者认为概念化的“绿色设计”存在这样一种危险:即绿色设计仅仅成为人类欲望无限扩展的一种阶段性“缓冲”,揭开“绿色设计”的面纱,暴露出来的仍然是人类赤裸裸的贪婪。在拜物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只要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就会不断开发能源来制造垃圾,怎么可能会实现“绿色设计”呢?在笔者看来,设计出既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又丝毫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产品,仅仅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们在热衷于“绿色设计”的同时,为实现“绿色”而付出了更高的技术成本和能源消耗。在某程度上,对绿色设计的盲目狂热还可能得不偿失。
比如现在所倡导的绿色能源——太阳能,在表面看来没有直接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但太阳能相关技术的开发,设备的生产制造过程,甚至太阳能系统的配套产品都会产生污染。例如废弃的太阳能蓄电池,如果处理不当,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其治理难度更大。只是由于现在太阳能仍然属于昂贵的能源而尚未普及,加之太阳能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较长,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集中显现。其实,现在的所谓“绿色能源”有太多的政治和利益因素在里面。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对于“太阳能技术”全部是一片喝彩声,几乎没有人去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但历史的发展早已证明,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呢?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自己编造的各种谎言之中!
人类对于“绿色”的追求不仅徒劳而且正在不断加重自我戕害。例如早些时候,出于“绿色”的目的,人们将那些难降解的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进行所谓的“回收再利用”,制成各类化工塑料制品,造成了不可消除的“白色污染”。之后发现了“白色污染”的严重性,又开始推广可降解的“绿色”材料。然而实际情况怎么样呢?1998年12月13日,针对“白色污染”的问题,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王志学当时在会上就谈到:可降解的纸浆类(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性较差,人类使用效果非常不理想。 对此,笔者认为,“绿色设计”的观念仍然是建立在西方物质主义的消费文化基础上,单纯依靠所谓的技术进步或者设计师的努力,永远不可能走出“污染—治理—更为严重的污染”这个怪圈。正如阿尔•戈尔在其著作《濒临失衡的地球》中所说:“我对全球环境危机的研究越深入,我就越加坚信,这是一种人类内在危机的外在表现。” 人类追求幸福舒适的生活方式无可厚非,但是人类受信念伦理的控制,将设计手段或方式当作目的,并迷失在追求这些目的的手段中不能自拔。就像西美尔批判现代人把金钱当作目的一样。西美尔还指出:“目标为手段所遮蔽,是所有较高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主要问题。
设计的两难困境在于,一方面我们抱怨设计手段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又寄希望于新的设计来改变这种现状。这种两难困境使得人类在每一种新产品诞生的同时,就需要有更多的技术与发明来解决这种新产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设计作为技术的实现手段正在处于不断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是科技增长的宿命。当科学技术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人类除了寻找新的技术来制约外,在物质角度来说,目前没有其他可行的方式来解决。正因如此,海德格尔发出了绝望的叹息:“只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 “绿色设计”的极致就是不要设计,但这显然走向了事情的反面。人活着就要消费,就要制造垃圾,而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过度消费的催化剂。因此真正实现“绿色”,在设计方法的领域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只能向人类的思想领域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例如从人的观念入手,借助于我们东方哲学的智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改造人类审美的价值观念等。
何塞•卢岑贝格在《自然不可改良》一书中认为,生态绝非仅仅是自然的问题,也是人自身的问题,人既要保护自然生态,也应当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甚至可以说,人类只有发自内心地敬畏自然,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问题,才会对整个世界,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有一个正确健康的认识态度,也才有可能最终解决好“绿色”问题。
阿尔•戈尔的感受与何塞•卢岑贝格“自然不可改良”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反思“绿色设计”的很好借鉴。笔者认为,实现“绿色设计”的根本途径,不是考虑通过什么方式去改造自然,而是首先要改造“人”自身的观念,即上升到观念层面使人类对设计伦理问题进行反思。除了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道德观念,在设计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外,更重要的是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和将人的权利凌驾于万物之上;扬弃自然无价值的理论,认识到“自然具有独立价值”。也许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绿色设计”。
顾群业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
王拓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2008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Cumulus)学术年会交流论文
发表于《设计艺术》杂志2008年第4期
1. Don Norman Human-Centered Design Considered Harmful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有害的《ACM通信杂志》“交互设计”专栏 2005年7月
2. 郑曙旸 以人为本设计观悖论 首届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及设计论坛“2004为中国而设计”文集 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4年6月
3. 黄友敬 论老子的生态观 “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5年9月
4. 姚民义 当代设计:以自然为本 美术观察 2003年09期
5.范文中国网,对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探索,http://www.fw789.com/article/sort081/sort0214/info-6687.html
6. 李长春 由可持续发展展望以自然为本的未来设计 装饰 2004年12期7. 滕守尧著 文化的边缘 南京出版社 2006年1月
8. Gerald Cipriani The Wrong Form Emptiness in Global Design Japan: Tama University来源:http://www.kyoto-seika.ac.jp/cumulus/e_programs/posterpresenters.html#ps1
9. 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设计》,p10-12,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关键词:以人为本;绿色设计;设计伦理;观点设计
Content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designs popular coexisting in the dispute two questions, namely designs to be whether humanist, the green design directional two questions to carry on the ponder. 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the design “humanist” is a concerned person and the natural paradox, “take naturally as the book” the design idea can be better in the logical system, expresses the design to comprehensively adapt person's biology characteristic is humanity's natural quality fully; But green design's realization, should not pause how, to transform in the natural thought stratification plane, but should transform “the human” ideological concept, namely rejection “human center principle” the thought idea, with the aid in the Eastern philosophy's wisdom, pursues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Key word: Humanist; Green design; Design ethics; Viewpoint design 1、设计“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在设计中将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并以此作为衡量活动结果的尺度。当今设计界,设计“以人为本”几乎成为“金科玉律”。
“以人为本”源于西方哲学思想,尤其是自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法提出以来,把自然放在了人的对立面,认为自然界中一切都要为人的利益服务,人是宇宙自然一切的中心。古希腊先哲普罗塔格拉斯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一切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培根也认为“人应当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世界万物都在协调一致地为人效劳”。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生存逻辑,最终造就了发达的西方工业文明以及不断被纵容的消费文化。
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前工业活动和消费文化带来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设计界有必要对“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进行反思和修正。设计是否应该“以人为本”?关键要看站在何种角度。这是一个有关人与自然的悖论。如果就设计谈设计,“以人为本”的提法并没有错,但是孤立地讲“以人为本”,就潜在这样一种危险:即在设计中仅仅考虑人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并作为设计活动的唯一尺度,从而产生误导,使人走向与自然的对立。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自然以及自我认识的愈发深入,人类越来越认识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人类自身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得渺小和柔弱。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属于自然,而自然并不属于人类。从这个角度来讲,“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可能是有害的。如果将这一问题作辩证的思考,提出 “以自然为中心”或者“以自然为本”的指导思想,或许是一种更好的理念。
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两者的对立。在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历来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辩证关系,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理念。“天人合一说”最早由儒家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这里“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自然与人之间的的关系。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明人为宇宙之中“四大”之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强调人为宇宙中“四大”之一,突出了人的行为活动要符合自然的规律。
“道法自然”更是老子生态观的核心思想与根本规律。它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尊重万物的生存权利,遵循万物自身的本性和规律,予以辅助、促进,而不敢任意妄作。道家后期的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就是合一的,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他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用现代语言来说,人应当于自然合为一体的。由此可见,人类作为宇宙的精华,是“人亦大”,是其中平等的一员,而不可以凌驾于地、天、道之上。人类不是宇宙万物的尺度,更不能成为他们的立法者、主宰者和征服者,而应当维护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
设计以“自然”为本,道法自然,在逻辑体系上涵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用“以自然为本”来扬弃“以人为本”,并非意味着设计不再考虑人的舒适和便利。实际上,“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更全面地表达设计必须充分适应人的生物学特征即人类的自然属性。而“按照人的尺度来设计”就显得自私狭隘。“以自然为本”的设计并非是藐视人的需求,更不是极端地牺牲人类的利益去满足自然的需要。当然,如果牺牲自然的利益来满足人类的贪婪,那更是本末倒置、舍本求未的错误行为。
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体”、“独立”、“和谐”三个阶段。人类从制造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改造自然开始,实现了对自然的第一次否定和超越。伴随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逐渐渗透人类的意识形态,人类独立于自然的意识发展到了极致,甚至出现了“人定胜天”的口号,工业文明正是在这种独立意识不断发展实践的结果。当今信息文明时代,由于人类发展不断地受到自然力的制约,从而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人类对自身独立意识的再否定和再超越。因此,“以自然为本”的理念必将顺应历史车轮的辙迹,继续对“以人为本”进行“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超越。
“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作为哲学意义上内省的思考,并不是绝对地否定“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以自然为本”突破了传统设计的作用领域,要求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选择一种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和谐生活方式,建立一种新型设计伦理规范,从而减缓生态急剧恶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2、“绿色设计”应该指向什么?
绿色哲 学的本质,原本是表达对自然的敬畏。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由于目前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物欲的膨胀,人类在向大自然无休止的索取过程中,正在遭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在这种大背景下,“绿色设计”被提出来。它的核心,宣扬的是“3R”思想:即Reduce、Recycle、Reuse,它要求不仅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这在当下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笔者认为概念化的“绿色设计”存在这样一种危险:即绿色设计仅仅成为人类欲望无限扩展的一种阶段性“缓冲”,揭开“绿色设计”的面纱,暴露出来的仍然是人类赤裸裸的贪婪。在拜物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只要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就会不断开发能源来制造垃圾,怎么可能会实现“绿色设计”呢?在笔者看来,设计出既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又丝毫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产品,仅仅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们在热衷于“绿色设计”的同时,为实现“绿色”而付出了更高的技术成本和能源消耗。在某程度上,对绿色设计的盲目狂热还可能得不偿失。
比如现在所倡导的绿色能源——太阳能,在表面看来没有直接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但太阳能相关技术的开发,设备的生产制造过程,甚至太阳能系统的配套产品都会产生污染。例如废弃的太阳能蓄电池,如果处理不当,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其治理难度更大。只是由于现在太阳能仍然属于昂贵的能源而尚未普及,加之太阳能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较长,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集中显现。其实,现在的所谓“绿色能源”有太多的政治和利益因素在里面。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对于“太阳能技术”全部是一片喝彩声,几乎没有人去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但历史的发展早已证明,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呢?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自己编造的各种谎言之中!
人类对于“绿色”的追求不仅徒劳而且正在不断加重自我戕害。例如早些时候,出于“绿色”的目的,人们将那些难降解的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进行所谓的“回收再利用”,制成各类化工塑料制品,造成了不可消除的“白色污染”。之后发现了“白色污染”的严重性,又开始推广可降解的“绿色”材料。然而实际情况怎么样呢?1998年12月13日,针对“白色污染”的问题,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王志学当时在会上就谈到:可降解的纸浆类(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性较差,人类使用效果非常不理想。 对此,笔者认为,“绿色设计”的观念仍然是建立在西方物质主义的消费文化基础上,单纯依靠所谓的技术进步或者设计师的努力,永远不可能走出“污染—治理—更为严重的污染”这个怪圈。正如阿尔•戈尔在其著作《濒临失衡的地球》中所说:“我对全球环境危机的研究越深入,我就越加坚信,这是一种人类内在危机的外在表现。” 人类追求幸福舒适的生活方式无可厚非,但是人类受信念伦理的控制,将设计手段或方式当作目的,并迷失在追求这些目的的手段中不能自拔。就像西美尔批判现代人把金钱当作目的一样。西美尔还指出:“目标为手段所遮蔽,是所有较高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主要问题。
设计的两难困境在于,一方面我们抱怨设计手段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又寄希望于新的设计来改变这种现状。这种两难困境使得人类在每一种新产品诞生的同时,就需要有更多的技术与发明来解决这种新产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设计作为技术的实现手段正在处于不断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是科技增长的宿命。当科学技术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人类除了寻找新的技术来制约外,在物质角度来说,目前没有其他可行的方式来解决。正因如此,海德格尔发出了绝望的叹息:“只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 “绿色设计”的极致就是不要设计,但这显然走向了事情的反面。人活着就要消费,就要制造垃圾,而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过度消费的催化剂。因此真正实现“绿色”,在设计方法的领域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只能向人类的思想领域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例如从人的观念入手,借助于我们东方哲学的智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改造人类审美的价值观念等。
何塞•卢岑贝格在《自然不可改良》一书中认为,生态绝非仅仅是自然的问题,也是人自身的问题,人既要保护自然生态,也应当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甚至可以说,人类只有发自内心地敬畏自然,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问题,才会对整个世界,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有一个正确健康的认识态度,也才有可能最终解决好“绿色”问题。
阿尔•戈尔的感受与何塞•卢岑贝格“自然不可改良”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反思“绿色设计”的很好借鉴。笔者认为,实现“绿色设计”的根本途径,不是考虑通过什么方式去改造自然,而是首先要改造“人”自身的观念,即上升到观念层面使人类对设计伦理问题进行反思。除了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道德观念,在设计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外,更重要的是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和将人的权利凌驾于万物之上;扬弃自然无价值的理论,认识到“自然具有独立价值”。也许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绿色设计”。
顾群业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
王拓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2008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Cumulus)学术年会交流论文
发表于《设计艺术》杂志2008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 Don Norman Human-Centered Design Considered Harmful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有害的《ACM通信杂志》“交互设计”专栏 2005年7月
2. 郑曙旸 以人为本设计观悖论 首届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及设计论坛“2004为中国而设计”文集 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4年6月
3. 黄友敬 论老子的生态观 “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5年9月
4. 姚民义 当代设计:以自然为本 美术观察 2003年09期
5.范文中国网,对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探索,http://www.fw789.com/article/sort081/sort0214/info-6687.html
6. 李长春 由可持续发展展望以自然为本的未来设计 装饰 2004年12期7. 滕守尧著 文化的边缘 南京出版社 2006年1月
8. Gerald Cipriani The Wrong Form Emptiness in Global Design Japan: Tama University来源:http://www.kyoto-seika.ac.jp/cumulus/e_programs/posterpresenters.html#ps1
9. 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设计》,p10-12,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 上一篇:历史的辉格解释与科学史
- 下一篇:历史哲学与科学哲学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 [中等教育] 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 [中国哲学] 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 [财务控制] 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 [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 [职业教育] 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 [市场营销] 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 [国际贸易] “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