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6-30 22:10:00
论文关键词:金融全球化 国际金融学 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
论文摘要: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迅速,我国国际金融学科的教学体系明显落后于经济体制的转变和金融业的发展变化,已经很难适应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跟上国际金融发展的步伐,我国国际金融学科高等教育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等都亟待改革和创新,并能与国际接轨,实现新的飞跃。
一、我国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金融学科建设发展非常迅速,主要表现为全国经济类院校和非经济类院校都开始扩张金融学生源。但在“数量”迅速扩张的同时,“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照西方国家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水平以及21世纪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要求来看,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金融学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划分过细,重复现象较为严重。简单的细化与分割容易使学生形成单纯的专业意识和狭窄的知识结构,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模式,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问题不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问题,也不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域的问题,专业设置过细、过专、过窄,既不符合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课程体系尽管日趋完善,但至今仍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在欧美,资产定价、公司金融以及新近兴起的市场微观结构是金融学研究的主体,而国内多数高校仍以“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 为基调,这两个领域在国外均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这一差异使得我国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还是以宏观金融为主,微观金融领域的前导课程和基础课程还相对薄弱,这无法适应当前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业所出现的日益衍生化和日益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尽管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已开始引进美国的原版金融学教材,力图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更新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但要真正有一个根本性、全面性、本土化的变革,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国际金融学科面临的新变化
近十多年来,国际金融学科在国内外发展很快,国际金融教科书也出版了很多,其中许多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从掌握的资料来看,以下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金融学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1、金融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
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就其从单一国家的角度来讲,就是其国内的金融日趋自由化和市场化。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问题的核心就主要是资本账户的开放。如何开放资本账户?如何在资本账户开放中趋利避害?由于其涉及到汇率制度安排、货币兑换、国际收支调节、资本流动的管制与放松和国际储备管理等这样一些国际金融学最基本和最本质的问题,因而也成为国际金融学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
2、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
内部均衡目标有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等基本目标和产业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等衍生目标,外部均衡除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基本目标之外,还有贸易收支平衡、资本流动平稳、对外金融稳定、贸易条件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贸易部门经济效益提高、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的地区、行业、部门分布合理等派生要求。而在内外均衡目标的追求中,不仅本身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外因素的牵制和影响。所以,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成为各国在开放经济下在宏观经济与金融调控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3、与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相伴生的区域化金融、货币合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凸现,各种战略规划和构想、各种组织形式和实践活动不断涌现,从而使其成为国际金融研究的又一重点和热点。
4、以跨国公司、跨国银行为主体的国际融资、国际投资、国际资本运营和风险管理活动,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影响,都越来越大,从而使跨国微观国际金融日趋成为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内容。
三、国际金融学的新变化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面对国际金融学的这些新发展,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如下几点:
1、加强对基本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在理论的逐步展开中深刻理解国际金融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只对西方国际金融理论作简单的介绍和批判、将国际金融理论与基本知识和实务合一的做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需要。我们应当加强对反映了市场经济普遍规律的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加强对数学等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的运用,并将这一学科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地体现在教学中,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关注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一般途径,对于国际金融来说,这一原则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国际金融活动极为活跃,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使外部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内外均衡的冲突越来越引起注意,而这一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在我国总的来说还处于萌芽阶段,急需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新的改革。
3、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组织活动中,要避免学生由于缺乏对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该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我国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思路
1、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目标改革
通过个人的教学经验以及与其他学者的交流,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对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1)横向目标。本文将横向目标确定为专门培养以下三类金融人才: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目的在于培养以深厚的金融理论基础、扎实的科研方法、较为突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经济学科学研究的先进人才,此类人才有益于我国金融学科的理论发展能够跟上国际的发展步伐,并能在国际金融的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成果;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则主要就是与金融实务相结合,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又可继续分为综合管理型人才、职能管理型人才、外向型人才等各种实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包含了“经济学+管理学”复合型人才,和“经济学+其他学科”复合型人才。
(2)纵向目标。横向目标确定以后,还必须对纵向的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做好一个系统的分类:对于专科生而言,专门塑造具有必备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国际金融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本科生,则必须塑造理论扎实、综合素质高、熟悉国际金融实务,并具有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够具有创业能力的高等经济管理人才。对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必然将他们塑造成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力并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级经济学管理人才。一般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型研究人才,具有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一部分则是管理型人才,突出的优势则是熟悉国际上的各种金融实务,能够在国际贸易之中独立承担交流能力,具有很强的经营管理创新能力。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根据国际金融学科的新发展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应当把上述的内容尽可能纳入教学内容之中。要改革好国际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必须选择好教材,目前在国内一些高校内所选用的教材的内容较为陈旧,权威性明显不足,还可能存在一些错误;有的教材内容缺乏更新,与现今发展迅速的国际金融实务衔接不上,误使学生的认识有点滞后,不利于我国国际金融行业水平的提高。有的教材只是一味的学习西方的金融理论,缺乏与我国国情的密切结合,让学生学习之后无法运用到实际的操作当中去。因此,本着以上的问题,在选择国际金融系列教材上,应当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熟和规范的教材体系,另外,由于国际金融形势不断变化,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也是层出不穷,决定了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较快,而国际金融教材从计划、编写到出版发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是最新的教材,出现一两年后也会滞后于实践的情况。因此,国际金融课程教师应将国际金融的教学置身于与世界金融体系接轨的国际化教学之中,密切关注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充实最新资讯,力争最大限度地保持教材、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3、教学方式与时俱进
国际金融课程作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涉及当今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基本操作,内容跨度很大,这一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必须多样化。
首先,理论联合实际,推陈出新,新旧结合。国际金融课程具有抽象性、专有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征,要求教师对于教学方式要启发诱导、推陈出新,针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理论性和实务性为一体的特征,应从当前的国际金融领域的具体实例入手,寻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以鲜明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教学方法上,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转变。
其次,研究性教学必不可少。研究性教学是相对于应用性教学而言的教学形式,旨在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国际金融课程由于其自身的专业知识特征,很显然比许多其他学科,包括经济学的一些基础性课程更具有广阔性和适用性。
最后,借助现代多媒体实现双语教学,加强与国际接轨。作为信息革命的产物,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现代直观教学法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声形并兼的方式来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况,可以更及时、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动态,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直观性,加大了授课的信息量。双语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近距离和直观地了解国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考核方式多元化
为培养合格的适合未来金融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从多角度考查学生能力。除了从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外,改革和丰富考核方式也是实现新形势下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在总体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当前的新形势,就国际金融教学确立多样化的合理考核模式,包括围绕课程内容中所涉及的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实际,有计划地安排课后查阅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再撰写相关的探讨性论文;将考试方式分成实务考试和理论考试,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模拟实务操作,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各类课外学习和学术科研活动,这些安排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1]王爱俭.关于优化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1)
[2]王晓军.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理论探讨,2008
[3]王群琳.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5,9
[4]张建友.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与国际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调整[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
[5]蔡庆丰,张亦春.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改革思路和培养目标设计[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2)
[6]武艳杰.新形势下国际金融教学的适应性调整浅谈[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4
[7]金巧兰.浅谈《国际金融》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1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论文摘要: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迅速,我国国际金融学科的教学体系明显落后于经济体制的转变和金融业的发展变化,已经很难适应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跟上国际金融发展的步伐,我国国际金融学科高等教育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等都亟待改革和创新,并能与国际接轨,实现新的飞跃。
一、我国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金融学科建设发展非常迅速,主要表现为全国经济类院校和非经济类院校都开始扩张金融学生源。但在“数量”迅速扩张的同时,“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照西方国家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水平以及21世纪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要求来看,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金融学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划分过细,重复现象较为严重。简单的细化与分割容易使学生形成单纯的专业意识和狭窄的知识结构,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模式,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问题不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问题,也不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域的问题,专业设置过细、过专、过窄,既不符合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课程体系尽管日趋完善,但至今仍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在欧美,资产定价、公司金融以及新近兴起的市场微观结构是金融学研究的主体,而国内多数高校仍以“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 为基调,这两个领域在国外均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这一差异使得我国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还是以宏观金融为主,微观金融领域的前导课程和基础课程还相对薄弱,这无法适应当前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业所出现的日益衍生化和日益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尽管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已开始引进美国的原版金融学教材,力图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更新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但要真正有一个根本性、全面性、本土化的变革,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国际金融学科面临的新变化
近十多年来,国际金融学科在国内外发展很快,国际金融教科书也出版了很多,其中许多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从掌握的资料来看,以下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金融学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1、金融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
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就其从单一国家的角度来讲,就是其国内的金融日趋自由化和市场化。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问题的核心就主要是资本账户的开放。如何开放资本账户?如何在资本账户开放中趋利避害?由于其涉及到汇率制度安排、货币兑换、国际收支调节、资本流动的管制与放松和国际储备管理等这样一些国际金融学最基本和最本质的问题,因而也成为国际金融学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
2、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
内部均衡目标有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等基本目标和产业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等衍生目标,外部均衡除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基本目标之外,还有贸易收支平衡、资本流动平稳、对外金融稳定、贸易条件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贸易部门经济效益提高、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的地区、行业、部门分布合理等派生要求。而在内外均衡目标的追求中,不仅本身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外因素的牵制和影响。所以,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成为各国在开放经济下在宏观经济与金融调控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3、与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相伴生的区域化金融、货币合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凸现,各种战略规划和构想、各种组织形式和实践活动不断涌现,从而使其成为国际金融研究的又一重点和热点。
4、以跨国公司、跨国银行为主体的国际融资、国际投资、国际资本运营和风险管理活动,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影响,都越来越大,从而使跨国微观国际金融日趋成为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内容。
三、国际金融学的新变化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面对国际金融学的这些新发展,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如下几点:
1、加强对基本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在理论的逐步展开中深刻理解国际金融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只对西方国际金融理论作简单的介绍和批判、将国际金融理论与基本知识和实务合一的做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需要。我们应当加强对反映了市场经济普遍规律的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加强对数学等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的运用,并将这一学科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地体现在教学中,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关注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一般途径,对于国际金融来说,这一原则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国际金融活动极为活跃,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使外部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内外均衡的冲突越来越引起注意,而这一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在我国总的来说还处于萌芽阶段,急需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新的改革。
3、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组织活动中,要避免学生由于缺乏对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该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我国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思路
1、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目标改革
通过个人的教学经验以及与其他学者的交流,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对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1)横向目标。本文将横向目标确定为专门培养以下三类金融人才: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目的在于培养以深厚的金融理论基础、扎实的科研方法、较为突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经济学科学研究的先进人才,此类人才有益于我国金融学科的理论发展能够跟上国际的发展步伐,并能在国际金融的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成果;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则主要就是与金融实务相结合,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又可继续分为综合管理型人才、职能管理型人才、外向型人才等各种实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包含了“经济学+管理学”复合型人才,和“经济学+其他学科”复合型人才。
(2)纵向目标。横向目标确定以后,还必须对纵向的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做好一个系统的分类:对于专科生而言,专门塑造具有必备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国际金融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本科生,则必须塑造理论扎实、综合素质高、熟悉国际金融实务,并具有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够具有创业能力的高等经济管理人才。对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必然将他们塑造成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力并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级经济学管理人才。一般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型研究人才,具有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一部分则是管理型人才,突出的优势则是熟悉国际上的各种金融实务,能够在国际贸易之中独立承担交流能力,具有很强的经营管理创新能力。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根据国际金融学科的新发展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应当把上述的内容尽可能纳入教学内容之中。要改革好国际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必须选择好教材,目前在国内一些高校内所选用的教材的内容较为陈旧,权威性明显不足,还可能存在一些错误;有的教材内容缺乏更新,与现今发展迅速的国际金融实务衔接不上,误使学生的认识有点滞后,不利于我国国际金融行业水平的提高。有的教材只是一味的学习西方的金融理论,缺乏与我国国情的密切结合,让学生学习之后无法运用到实际的操作当中去。因此,本着以上的问题,在选择国际金融系列教材上,应当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熟和规范的教材体系,另外,由于国际金融形势不断变化,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也是层出不穷,决定了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较快,而国际金融教材从计划、编写到出版发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是最新的教材,出现一两年后也会滞后于实践的情况。因此,国际金融课程教师应将国际金融的教学置身于与世界金融体系接轨的国际化教学之中,密切关注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充实最新资讯,力争最大限度地保持教材、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3、教学方式与时俱进
国际金融课程作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涉及当今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基本操作,内容跨度很大,这一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必须多样化。
首先,理论联合实际,推陈出新,新旧结合。国际金融课程具有抽象性、专有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征,要求教师对于教学方式要启发诱导、推陈出新,针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理论性和实务性为一体的特征,应从当前的国际金融领域的具体实例入手,寻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以鲜明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教学方法上,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转变。
其次,研究性教学必不可少。研究性教学是相对于应用性教学而言的教学形式,旨在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国际金融课程由于其自身的专业知识特征,很显然比许多其他学科,包括经济学的一些基础性课程更具有广阔性和适用性。
最后,借助现代多媒体实现双语教学,加强与国际接轨。作为信息革命的产物,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现代直观教学法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声形并兼的方式来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况,可以更及时、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动态,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直观性,加大了授课的信息量。双语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近距离和直观地了解国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考核方式多元化
为培养合格的适合未来金融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从多角度考查学生能力。除了从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外,改革和丰富考核方式也是实现新形势下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在总体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当前的新形势,就国际金融教学确立多样化的合理考核模式,包括围绕课程内容中所涉及的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实际,有计划地安排课后查阅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再撰写相关的探讨性论文;将考试方式分成实务考试和理论考试,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模拟实务操作,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各类课外学习和学术科研活动,这些安排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爱俭.关于优化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1)
[2]王晓军.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理论探讨,2008
[3]王群琳.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5,9
[4]张建友.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与国际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调整[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
[5]蔡庆丰,张亦春.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改革思路和培养目标设计[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2)
[6]武艳杰.新形势下国际金融教学的适应性调整浅谈[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4
[7]金巧兰.浅谈《国际金融》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1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 上一篇:探析金融稳健统计与金融监管
- 下一篇:浅议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原因和对策浅析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 [中等教育] 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 [中国哲学] 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 [财务控制] 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 [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 [职业教育] 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 [市场营销] 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 [国际贸易] “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