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学思潮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下)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01 15:26:00
经学者,以经文为主,以百家子史、天文术算、阴阳五行、六书七音等为之辅,汇而通之、析而辨之,求其训诂、核其制度、明其道义,得圣贤立言之旨,以正立身经世之法。以己之性灵,通诸古圣之性灵,并贯通于千百家著书之言者之性灵,以精汲精,非天下之至精孰克以与此?不能得其精,窃其皮毛,敷为藻丽,则词章辞赋之学也。……赵宋以下,经学一出臆断,古学几亡。于是为词章者,亦徒以空衍为事,并经之皮毛亦渐至于尽,殆可悯也。王伯厚之徒习而恶之,稍稍寻究古说,摭拾旧闻。此风既起,转相仿效,而天下乃有补萓缀拾之学。此学视以空论为文者,有似此粗而彼精。不知起于何人,强以“考据”名之,以为不如著作之抒写性灵。呜呼,可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矣。
他接着举析自顾炎武而至段玉裁及高邮王氏诸家之学,断云:“直当以‘经学’名之,乌得以不典之称‘考据’者,混同于其间乎!”(178)“考据”之所以“不典”,是因其宜与王应麟《困学纪闻》那样的“补萓缀拾之学”相混同。如果说在南宋以至明代,程朱以“天理”论为核心的义理经学为主流,只能担当小小配角,起补萓缀拾`的作用,那末,如今昔日的附庸蔚为大国,已成为思想、学术文化界的主流,再仅以“考据”称之,显然不相称,理应正正规规地冠以“经学”的名义,使之成为凌驾于子史词章诸科之上的正学。焦循据之指出:
乃近来为学之士,忽设一“考据”之名目。……蓋儒者束发受经,长而游于膠痒 以至登乡荐、入词馆,无不由于经者。或精或否,皆谓之学经,何“考据”之云然?(179)
既以儒家经典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自应称为“经学”,这与以“道”为学而谓之道学的意思是一样的。但焦氏提出这问题并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其用意尚不仅仅在于抛弃“考据”这一“不典”之称,为乾嘉汉学争名份,更主要的是要以“经”压“理”,根本否定理学思想权威。二百年前的顾炎武曾揭橥“经学即理学”之徽帜,而此时的焦循则以“考据即经学”最终推翻程朱理学的统宗地位。(180)从此角度来论,晚明清初的启蒙经学在乾嘉之世尽管已为潜流,却不仅仍在暗暗涌动,而且还不时激起一些颇有意味的思想浪花。(181)
在训诂考辨儒家经典的过程中,乾嘉儒者还提出了一些很不同于道学而富有思想意义的新解。譬如,乾嘉汉学诸儒中以精于考证、校勘,以经世实用为目的而考明典章制度著称的孙星衍,对义理亦自有其颇具创获性的心得之见。乾隆十二年(1795),阮元为孙氏《问字堂集》作《赠言》,最为赞许其《原性》一文,谓之能排除宋明理学鄙视气质之性的错误态度,转以血气知论性,实乃真知灼见:
《原性篇》言性本天道阴阳五行,此实周汉以来之确论,而非《大极图》之阴阳五行也。引证一切精确之极,足持韩、孟之平。宋儒最鄙气质之性;若无气质血气,则是鬼非人矣,此性何所附丽?(182)
孙星衍以阴阳五行释性情,认为天为阳主性、地为阴主情,性有五常是善、情有六欲乃不善,但既然性之动而后生情、情之动而后生欲,则欲之所以会产生不善,乃因性情变化而来,故若能下功夫变化欲情,使阳胜阴,自然可以变化气质,复迁于善。至于化育复性之方,则须赖礼乐的学习。他既持此论,故论性不以宋儒为意,而转重汉代许慎,又引《孝经钩命诀》、董仲舒《春秋繁露》及《礼记》论性之言,用以说明情欲与人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在他看来,其一,所谓“性善”只指本质之善,并不意味着一切行为结果皆善;其二,情欲因性而生,虽有不善,却不可谓之为恶而全然否定,宋明理学试图将之灭绝显然失当;其三,行为结黑之善的保障在于变化情欲,然则上智不待化育而自善、下愚又不可移易,此二者均少之又少,社会生活中占大多数的乃“中人之资”,故其情欲之变化便须以礼乐之教予以化育。(183)孙星衍的这种思想,尽管引起理学家的责难,但其与戴震、凌廷堪等人的主张相互唱和,至少在阮元所创诂经精舍产生了很大影晌。(184)再如,焦循在论述仁义的起源时提出了与程朱理学不同的义利观,其言曰:
以己之一通乎人之心,则仁也。知其不宜,变而之乎宜,则义也。仁、义由于能变通。人能变通,故性善;物不能变通,故性不善。(185)
他认为,仁、义既非天降于人的“理”,亦非圣贤之发明,而是人类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作的必然选择。人类行为的出发点是“利”,而选择的标准却是“宜”,由此概括而为人类共同的行为准则便是“义”,适乎“宜”而循乎“义”,结果就是“仁”。这显然是一种很有新意的观点。又如,阮元依汉儒经注,以“相人偶”为“仁”之确诂,谓:
春秋时孔门所谓仁也者,以此一人与彼一人相人偶,而尽其敬礼忠恕等事之谓也。相人偶者,谓人之偶之也。凡仁必于身所行者验之而始见,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见。若一人闭户斋居,瞑目静坐,虽有德性在心,终不得指为圣门所谓之仁矣。盖士庶人之仁见于宗族乡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仁见于国家臣民,同一相人偶之道者,是必人与人相偶而仁乃见也。郑君“相人偶”之注,即……《论语》“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之旨,能近取譬,即走马水流之意。(186)
他不从孟子和宋儒之说,独依汉儒郑玄“相人偶”之注,把“仁”诠释为一种维系人类社会关系的普遍准则,自天子以至庶民皆遵循。这就将“仁”从思孟之儒、尤其是程朱理学诸儒形而上的玄思领域里拉了出来,使之回落到现实的人类社会一一政冶学领城。这确堪称为“仁”学新义。近代卓越的启蒙思想志士谭嗣同承袭此义以说“仁”,指出:“仁,从二从人,相偶之义也。”(187)阮氏之论对于后人的影响由此略可概见。
最后,稍稍评析一下乾嘉经学的意义。
乾嘉汉学诸儒的经学诠释学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六经皆史”八个字。“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乾嘉学者无不以此为职志,如钱大昕《卢氏群书拾补序》谓:“通儒之学,必自实事求是始。”阮元《揅经室集·自序》云:“余之说经,推明古训,实事求是而已,非敢立异也。”汪中《述学》“别录”《与巡抚毕侍郎书》亦曰:“为考古之学,惟实事求是,不尚墨守。”至于“六经皆史”之说则可溯源到阳明的《传习录》:“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是三代史也。”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益推阐此义,概言:“‘六经’皆史也。……‘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袁枚更“历考‘六经’,并无‘经’字作书各解者”,认为“古有史而无经”:“《尚书》、《春秋》,今之经,昔之史也;《诗》、《易》者,先王所存之言;《礼》、《乐》者,先王所存之法:其策皆史官掌之。”(188)受这种思想影响,乾嘉汉学诸儒虽然没有能够根本放弃对于孔圣儒经的信仰,但多能够以史料的眼光看待儒家经典,以求实求信的态度从纯学术角度展开对儒经的系统研究。由此而导致了学术风尚、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的重大转变,即由魏晋以降千年来的主观思辨变而为事必求实、实事以求是。短短二百年间居然实现了这样历史性的转变,并因了这转变而在诸多领城作出卓越成就,以至形成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学术高峰,这是秦汉以来的任何一个二百年间都未曾有过的;难怪清人每每自诩其时之学术文化“远迈前代”了。乾嘉年间兴盛的朴学化经学思潮,其在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即在于此。
要真正明了其意义,须将之与宋明理学做番比较。中国经学思想史上最大的分歧是汉学与宋学之争。宋明理学家意在建构一个整合自然、社会、人生的价值思想体系,其基本思想前提是一方面认为“天下万物莫不有理”,另方面又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此即所谓“理一分殊”,故其教人“先识义理,方始看得经”(189),而在读经过程中,不囿于经书的章句训诂,而是将自己所体认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理(即“性与天道”)同对经书意义的理解打成一片,用朱熹的话说就是“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190)显然,在宋明理学诸儒那里,哲理的玄思、价值思想的构建远重于对儒经的学术探究。这使他们达到了儒学发展史上的思想高峰,但其学(尤其是末流)却不无空疏之弊。乾嘉汉学诸儒反对这种离经言理、空言说经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他们与之相对立地提出:“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191)因此,欲求圣人之道,必自训诂始,识字审音乃知其义。他们还认为,由于儒经是古史的综合记录,故要会通经典,就须
- 上一篇:孔子的君子观
- 下一篇:儒家经学思潮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上)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 [中等教育] 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 [中国哲学] 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 [财务控制] 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 [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 [职业教育] 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 [市场营销] 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 [国际贸易] “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