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的“斆”与性情的关系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01 15:26:00
认真阅读、揣摩《论语》全书,笔者以为,孔子固然十分注重德性的实践,并且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的明训,他的“仁学”,从某一个层面上来讲,完全就是身体力行的学问:“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但是,从孔子的生平历史来看,从《论语》自始至终倡导的传承历史文化的精神来看,孔子也是十分注重书本学习的。“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如果不通过书本知识,“郁郁乎文哉”的周代文化如何去“从”呢?故孔子在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时,“志于学”是放在首位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而且后面的各个阶段都是在“学”的过程不断深化的时候出现的人生境界。《论语》还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四教”之首就是“文”,就是文化典籍,典章制度,就是《诗》《书》《礼》《乐》的具体文本。只有有了“文”给人们带来的人生范本,“行”才有了可以依据的前提。而“忠”、“信”也都是从“文”与“行”中超拔出来的品德与精神。《论语》又载子夏言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程树德引《松阳讲义》曰:“辛复元谓此章‘不是说学贵实行,是说学问有益。世人只说人能敦伦便是学问,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不知学不分明,岂能敦得伦纪?且子夏以文学著名,岂肯为废学之语?’”[16] 这当然是正确的解释。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曰:“盖学者所以学圣人之道,而圣人往矣,道在方策也。”[17] 如果不首先从“方策”中发掘圣人之道,则圣人之学就无从谈起。
孔子不仅完全不承认自己已经抵达“仁”与“圣”的境界,也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学生达到了这种境界,是一位十分谦逊的长者。但是,在《论语》中,孔子对自己勤奋好学的精神,却是毫不掩饰,自负之情溢于言表:“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更清楚不过的揭示了孔子非常注重书本学习的思想: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先进》)
这段对话实际上将“不读书”与“佞”联系起来了。它的意思是,不读书,就不会有端正、诚意、敦笃之心,就会成为“佞者”。“佞”者,强词夺理,奸伪欺诈之谓也。
孔子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孔子在这里实际上是把“斆”划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大约就是“困而学”者,勉力而为之者;第二者层次是“好”,大约是“学而知”者,是爱好所学知识的人;第三个层次是“乐”,大约只有颜回与孔子自己才能达到的那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述而》)的境界。于是,“斆”的本身就升华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一种性情的存有方式。
孔子的“斆”当然包括书本学习与道德践履两个部分,但是强调前者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传承下来的历史文献是经历了历史与时间考验、千锤百炼的经典,学者读书(诠释文本)本来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它不仅可以唤醒文本,进行再一次的诉说(Weitersage)[18] 更为重要的是学者与文本之间形成了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是学者创造性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固然源于生活,但是它一定是高于生活,超越生活的存有方式。《论语》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说的就是孔子所亲身经历的精神境界。
于是,我们发现,《论语·学而》的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实际上就是描述了孔子学习生活中的三个境界。阮元《揅经室集》云:“此章三节皆孔子一生事实,故弟子论撰之时,以此冠二十篇之首也。”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了孔子那样的精神境界,才能够以这样一种轻松、愉快而自得其乐的口气,将在很多人看来清苦、枯燥的学习生活描述得如此“其乐也融融”。
朱熹在注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说”与“乐”时,引程子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19] 解说得非常到位。“学而时习之”,在心中引起了不断的、无穷的快乐。孟子曰:“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就是说的这种“理义之悦我心”的心理状态。但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的意涵并不仅限于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什么时候能够出现“悦”的景象呢?笔者以为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学习之前心理以及素质上的愉悦。《论语》在这一点上有过著名的描述: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如果从性情思想的角度来审查这一段对话,我们也可以诠释为,学习“礼”的人首先要具有“仁”的情怀,没有真诚的情感,没有捍卫道义的精神,“礼”是不可能学好的。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说的就是,礼乐的学习必须要有仁义之真、性情之实。否则,所谓的“礼乐”,就只剩下玉帛与钟鼓了。任何人在学习之前的心理及素质,都不可能是一张没有任何痕迹的白纸。他有历史文化的素养,有家庭、社会环境以及各种教育的熏陶而形成的“视域(Horizont)”,对于一个“有志于道”的“君子”来讲, “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道义高于一切的“前见解(Vor-Meinungen)”以及“前见(Vor-Urteilen)”在召唤着他,他的心中充满了寻求道义的渴望,这当然是一种非常充实、幸福的“悦”。
第二个阶段,是学习(亦即追求道义)的本身给学者带来了巨大的快乐,用孔子的话来讲,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学而》)。“发愤忘食”,是在“前见解”与“前见”的驱使下产生巨大动力导致的“悦”;“乐以忘忧”,是在与文本的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巨大的快乐。用伽达默尔的话来说,就是理解者与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显然,孔子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的感叹,就是指颜回与孔子自己在学习之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状态。
第三个阶段,是在自己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出现了超越的时候。子思子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荀子又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子思子的观点是,尽人性、物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相参,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这当然包括学习之中日积月累而神明自得的过程;荀子的观点就更加著名,他把学习看作“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永不停息的过程,由量变而至于质变,那就是“风雨兴焉”、“蛟龙生焉”。这种风雨兴、蛟龙生的境界体现在学习中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孔子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学有所成而不断出现的阶段性飞跃,由此而引发的“悦”,当然是高于前面两个阶段的。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朋”字,郑康成注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就具体的注释来讲,这是不错的,但是,如果结合孔子整个的生平,我们就会感到仅仅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史记·孔子世家》载:“定公五年,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很多弟子从远方来,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亦即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之“乐”也(《尽心上》)。但是,孔子很谦虚,把他的学生都视为朋、友,把与他们一起参悟大学之道视为一大乐事
- 上一篇:《易传》性、情二字人学解读
- 下一篇:《尚书》的性情思想研究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 [中等教育] 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 [中国哲学] 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 [财务控制] 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 [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 [职业教育] 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 [市场营销] 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 [国际贸易] “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