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业设计本土化风格与文化关系分析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01 00:30:00
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工业设计 本土化 传统文化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美学观的关系、工业设计发展与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工业设计的融合,论述了工业设计本土化与文化的关系,阐释出文化因素在工业设计本土化中产生的影响和重要作用,及应用文化因素形成工业设计本土化设计风格的重要意义。
一 工业设计发展与文化
工业设计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从国外“输入”的,由于其“舶来品”的特性,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中国工业设计始终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产品缺乏创意,设计师创新意识不强,成为中国工业设计前进路上的阻碍。这些年来,许多工业产品设计就是靠“一仿二改三创造”来设计“新产品”的。在这些产品中,经常流露出欧美或日本设计的痕迹,而我们本民族文化的踪迹却看不到,这种设计上表现出来的苍白,使我们的工业设计在市场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
但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近些年在设计界已是个热门话题,以至于很多人将这作为衡量设计好坏的第一标准,其结果就是大量的传统文化被挖掘出来了。这个意图是好的,是为了发扬优秀的本土文化。但如果在设计中过于强调体现中国特色,而没有进行传统文化的内涵探索就会使设计显得牵强。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特性,如何让中国的工业产品打上中国文化的印记,是中国工业设计师一直在思考的命题。
在工业设计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因素始终伴随其中,不同国家将文化因素反映到设计之中,就形成了不同国家的设计风格。例如,德国设计以冷静和严谨著称,意大利设计以富有激情而闻名,日本设计以优雅精致见长,商业文化极其强烈的美国,设计的内涵则更具有商业性,以手工艺见长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则成功融合了德国的功能主义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正是因为设计与文化的相结合方面有了深入研究,才使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这样一些国家成为世界性的设计强国,形成的设计文化席卷了整个世界。
在工业设计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较高层次的发展领域,已在设计中体现了文化的内涵,形成了具有不同国家、地域特色的设计风格。将文化应用于工业设计已超越了将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应用于设计,而是在设计中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和精神,而且在现代工业化发达的今天已形成了工业设计文化,并随着其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销售,将其文化影响、传播到全世界。
近些年来,国内在设计与文化方面已有了一些研究,并初步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但多是探讨设计的文化内涵、设计中如何考虑文化因素、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设计中文化的情感表达等方面,从中亦能看出设计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但也缺乏综合、深入研究和有效的实际应用。
中国的工业设计要发展到与世界同步的水平,一方面要注重创新及应用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是要体现本国特色,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点的设计风格,使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因此,要在基础理论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深入研究工业设计与文化的关系,以便以理论指导设计实践,使我们设计的产品不仅有创新点,还具有我国的文化风格,形成较强的设计竞争力,向设计强国迈进,不再沦为一些国外大企业集团的产品加工厂。
二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美学观
所谓“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社会心理、共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审美方式等的总和。真正的文化根植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且被历史传承,是人与自然世界、社会关系中那些相对稳定且被人类自觉意识发现、应用于生活中的规律性的东西。
中国“封闭型”的文化特质具有“自成一体”的个性和上下传承的规律,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多元的复合性文化。处于重要影响地位的儒家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道家、佛教、法家等各家之长,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觉整体的思维方式和观物取向的象征思维模式。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使对立的两极相互结合、相互沟通,使上下之间相互连接,同时也使上下都有所节制。儒家思想中的“普遍和谐”观念,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观念,它至少包括四个层面:即“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协调人——机——环境系统、协调科学、艺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关系的工业设计,更加符合中华文化的本性。
中国传统美学始于老子美学,发展于孔子的儒家美学,这就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以整体为美”的基调、“以和为美”的思想表现。中国古代的艺术家追求“天人合一”、“形神兼备”,在“以整体为美”的思想指导下,借物抒情,以内敛含蓄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审美取向,创造着中国式的艺术作品。
三 设计的文化特征
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通讯的发达,使得各民族之间的障碍减少,世界各地区的固有文化逐渐丧失。加之现代设计标榜标准化、简单化的原则,使得具有国际风格的产品因没有文化的阻隔而兴盛一时。高科技的发展使产品的造型都趋于轻薄短小,在批量生产制造下,所有的产品看起来都一样,成为失去意义的造型。在全球经济背景下,在西方的文明盛行之时,不同文化特质的差异性被忽略了,设计日渐失去了丰富的性质。人们开始厌倦简单的设计。后现代主义、产品语义学派和解构主义等设计潮流及风格应运而生。这些设计都试图从本土文化、族群文化或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以此来为产品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使设计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恢复产品与文化断裂的关系。虽然我国在工业设计方面起步较晚,但在文化方面却有深厚的基础,以现代设计的新方法、新技术结合优秀的文化必然会形成未来设计多元化、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风格。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设计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往往是其参与市场竞争强有力的手段。北欧及意大利都因高度重视本土文化而使设计具备了鲜明的文化识别性,使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得以广泛流通。中国的设计一直尾随西方的设计之路,缺乏自身鲜明的特色。事实是中国的文化不仅迥异于其他民族,且有深厚的历史沉淀。重视本土文化及深入挖掘它则是发展本民族设计的关键。所以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深入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对设计发展特别重要。
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设计的本土化有别于种族偏见和地方保护主义,是与世界上其他地区对话的开放性地域主义风格。本土化设计可以运用本民族的图形和符号,但本质上是使设计具有民族文化的“根性”。这种“根性”就如同一种标志,成为一种醒目而又吸引人注意的特征。在本土化设计思想的指引下,设计的产品将更贴近生活,且更具特色,同时更能让我们感知我们所生活的土地它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对于我国现在的发展阶段,要使本国的工业产品占领中国市场以及走向世界,从引导中国消费趋势来讲,使产品设计本土化即研究本土文化,是绝对必要的。因此在设计新产品时,在满足产品性能、结构等最基本的功能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产品的精神性,使新产品满足不同角色的情感需求;产品的精神性即对使用者的情感关照,是设计师生活的积累、文化的积累,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特殊消费观念的产物,是不可复制的文化产物,是一种产品区别于其它产品最显著的特征。
四 传统文化与工业设计的融合
设计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时它又是传播文化最有效的载体。西方文明表现在经济上的强大与快速发展,使它们在世界经济舞台、政治军事宗教和伦理诸领域都占有主导地位。因为随着他们的商品(承载着设计)在全世界范围的流通,这些商品所传达出的设计风格,即体现西方文明的信息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不同人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被这种西方文化潜移默化,而逐渐接受了它,本民族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化,甚至出现灭绝的危机。
人类文化是由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多元文化组成的,每一种文化能延续至今,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同文化各有其差异,但却又有互补性,这种文化的互补性是保证全人类走向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的法宝。同属东方文化圈的日本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例如,它的汽车工业就传承了日本对空间概念的传统理解:少即是多,小即是大。这种小型化的汽车发展理念跟欧美所追求的豪华、宽大、大排量轿车工业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通过对内部空间合理科学的设计,达到既合用又节能,在道路条件发展滞后的今天尤显灵活机动的优越性,领导了世界轿车工业的发展潮流,成为欧美各国在轿车市场最主要的对手。日本其它方面的工业设计也不同程度的显示出其鲜明的文化精神,这种对本土文化的现代演绎,使世界发达国家对日本文化不敢轻视。
纵观中国的设计现状,现在的中国在设计界还没有大的突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设计师本身的文化底蕴缺失的缘故。同时他们对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还停留在对传统文化中各种图案图形等形式的借鉴和应用方面,缺乏对文化理念深层次的探索。设计师很想借用文化之笔锦上添花,但由于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肤浅理解,加之急于求成的心理,使文化流于形式,缺乏内涵。这不得不说与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许多文化遗留在一次次的“彻底的”革命中。现在的设计师,虽然生长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但是他接受到的文化熏陶恐怕只有几十年,甚至更短。可以说,这一代的设计师是在文化的沙漠上教育成长起来的。所以,中国的设计缺乏文化本土气息。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和民族化,鲁迅先生很早就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用来戒训今天的中国设计正是时候。所谓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图形图像的认同。要有勇气承认“五千年文明——深厚底蕴”的断层,切实的从头探索中国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以及自己个性的交汇之处,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现代中国设计师的使命所在。
中国工业设计的本土化,需要融会东西方科学文化,同时又要富有东方神韵的思维方式、哲学智慧。这就要求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智慧、西方最新科学发展中的新智慧综合起来,构成现代新型方法论。建构工业设计的本土化,形成有特色的工业设计必须要立足于国内现状、认准消费定位,以中国哲理融会贯通的“和谐”观念,创造性地解决中西文化的价值冲突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之所以能走向成功,不仅因为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也由于他在设计中加入了许多中国化的东西,如,中国古钱币、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他很聪明,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加入现代的调味剂,并将其呈现出来。他就这样一步步地跨进了世纪一流平面设计大师的行列。
五 结语
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设计的本土化是在寻找设计的文化“根性”。传统文化是历代相传的文化成果,是人们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这提醒了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文化包袱”,将这包袱当作新的设计语言,并进行文化的现代化。当设计师了解到“设计”在艺术与科技之间扮演着沟通桥梁的角色时,就会主动接触历史留下来的文化成果,进行亲身的文化体验,并在设计时努力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寻找设计与文化的对接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形成中国本土化设计风格的关键所在。
[1] 柳冠中:《事理学论纲》,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马文雅:《设计文化与情感设计》,《艺术与设计》,2005年第11期。
[3] 张学东:《工业设计的本土化初探》,《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7期。
[4] 李龙:《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中国工业设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免费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美学观的关系、工业设计发展与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工业设计的融合,论述了工业设计本土化与文化的关系,阐释出文化因素在工业设计本土化中产生的影响和重要作用,及应用文化因素形成工业设计本土化设计风格的重要意义。
一 工业设计发展与文化
工业设计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从国外“输入”的,由于其“舶来品”的特性,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中国工业设计始终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产品缺乏创意,设计师创新意识不强,成为中国工业设计前进路上的阻碍。这些年来,许多工业产品设计就是靠“一仿二改三创造”来设计“新产品”的。在这些产品中,经常流露出欧美或日本设计的痕迹,而我们本民族文化的踪迹却看不到,这种设计上表现出来的苍白,使我们的工业设计在市场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
但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近些年在设计界已是个热门话题,以至于很多人将这作为衡量设计好坏的第一标准,其结果就是大量的传统文化被挖掘出来了。这个意图是好的,是为了发扬优秀的本土文化。但如果在设计中过于强调体现中国特色,而没有进行传统文化的内涵探索就会使设计显得牵强。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特性,如何让中国的工业产品打上中国文化的印记,是中国工业设计师一直在思考的命题。
在工业设计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因素始终伴随其中,不同国家将文化因素反映到设计之中,就形成了不同国家的设计风格。例如,德国设计以冷静和严谨著称,意大利设计以富有激情而闻名,日本设计以优雅精致见长,商业文化极其强烈的美国,设计的内涵则更具有商业性,以手工艺见长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则成功融合了德国的功能主义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正是因为设计与文化的相结合方面有了深入研究,才使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这样一些国家成为世界性的设计强国,形成的设计文化席卷了整个世界。
在工业设计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较高层次的发展领域,已在设计中体现了文化的内涵,形成了具有不同国家、地域特色的设计风格。将文化应用于工业设计已超越了将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应用于设计,而是在设计中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和精神,而且在现代工业化发达的今天已形成了工业设计文化,并随着其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销售,将其文化影响、传播到全世界。
近些年来,国内在设计与文化方面已有了一些研究,并初步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但多是探讨设计的文化内涵、设计中如何考虑文化因素、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设计中文化的情感表达等方面,从中亦能看出设计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但也缺乏综合、深入研究和有效的实际应用。
中国的工业设计要发展到与世界同步的水平,一方面要注重创新及应用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是要体现本国特色,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点的设计风格,使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因此,要在基础理论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深入研究工业设计与文化的关系,以便以理论指导设计实践,使我们设计的产品不仅有创新点,还具有我国的文化风格,形成较强的设计竞争力,向设计强国迈进,不再沦为一些国外大企业集团的产品加工厂。
二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美学观
所谓“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社会心理、共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审美方式等的总和。真正的文化根植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且被历史传承,是人与自然世界、社会关系中那些相对稳定且被人类自觉意识发现、应用于生活中的规律性的东西。
中国“封闭型”的文化特质具有“自成一体”的个性和上下传承的规律,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多元的复合性文化。处于重要影响地位的儒家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道家、佛教、法家等各家之长,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觉整体的思维方式和观物取向的象征思维模式。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使对立的两极相互结合、相互沟通,使上下之间相互连接,同时也使上下都有所节制。儒家思想中的“普遍和谐”观念,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观念,它至少包括四个层面:即“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协调人——机——环境系统、协调科学、艺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关系的工业设计,更加符合中华文化的本性。
中国传统美学始于老子美学,发展于孔子的儒家美学,这就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以整体为美”的基调、“以和为美”的思想表现。中国古代的艺术家追求“天人合一”、“形神兼备”,在“以整体为美”的思想指导下,借物抒情,以内敛含蓄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审美取向,创造着中国式的艺术作品。
三 设计的文化特征
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通讯的发达,使得各民族之间的障碍减少,世界各地区的固有文化逐渐丧失。加之现代设计标榜标准化、简单化的原则,使得具有国际风格的产品因没有文化的阻隔而兴盛一时。高科技的发展使产品的造型都趋于轻薄短小,在批量生产制造下,所有的产品看起来都一样,成为失去意义的造型。在全球经济背景下,在西方的文明盛行之时,不同文化特质的差异性被忽略了,设计日渐失去了丰富的性质。人们开始厌倦简单的设计。后现代主义、产品语义学派和解构主义等设计潮流及风格应运而生。这些设计都试图从本土文化、族群文化或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以此来为产品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使设计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恢复产品与文化断裂的关系。虽然我国在工业设计方面起步较晚,但在文化方面却有深厚的基础,以现代设计的新方法、新技术结合优秀的文化必然会形成未来设计多元化、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风格。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设计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往往是其参与市场竞争强有力的手段。北欧及意大利都因高度重视本土文化而使设计具备了鲜明的文化识别性,使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得以广泛流通。中国的设计一直尾随西方的设计之路,缺乏自身鲜明的特色。事实是中国的文化不仅迥异于其他民族,且有深厚的历史沉淀。重视本土文化及深入挖掘它则是发展本民族设计的关键。所以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深入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对设计发展特别重要。
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设计的本土化有别于种族偏见和地方保护主义,是与世界上其他地区对话的开放性地域主义风格。本土化设计可以运用本民族的图形和符号,但本质上是使设计具有民族文化的“根性”。这种“根性”就如同一种标志,成为一种醒目而又吸引人注意的特征。在本土化设计思想的指引下,设计的产品将更贴近生活,且更具特色,同时更能让我们感知我们所生活的土地它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对于我国现在的发展阶段,要使本国的工业产品占领中国市场以及走向世界,从引导中国消费趋势来讲,使产品设计本土化即研究本土文化,是绝对必要的。因此在设计新产品时,在满足产品性能、结构等最基本的功能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产品的精神性,使新产品满足不同角色的情感需求;产品的精神性即对使用者的情感关照,是设计师生活的积累、文化的积累,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特殊消费观念的产物,是不可复制的文化产物,是一种产品区别于其它产品最显著的特征。
四 传统文化与工业设计的融合
设计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时它又是传播文化最有效的载体。西方文明表现在经济上的强大与快速发展,使它们在世界经济舞台、政治军事宗教和伦理诸领域都占有主导地位。因为随着他们的商品(承载着设计)在全世界范围的流通,这些商品所传达出的设计风格,即体现西方文明的信息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不同人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被这种西方文化潜移默化,而逐渐接受了它,本民族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化,甚至出现灭绝的危机。
人类文化是由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多元文化组成的,每一种文化能延续至今,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同文化各有其差异,但却又有互补性,这种文化的互补性是保证全人类走向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的法宝。同属东方文化圈的日本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例如,它的汽车工业就传承了日本对空间概念的传统理解:少即是多,小即是大。这种小型化的汽车发展理念跟欧美所追求的豪华、宽大、大排量轿车工业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通过对内部空间合理科学的设计,达到既合用又节能,在道路条件发展滞后的今天尤显灵活机动的优越性,领导了世界轿车工业的发展潮流,成为欧美各国在轿车市场最主要的对手。日本其它方面的工业设计也不同程度的显示出其鲜明的文化精神,这种对本土文化的现代演绎,使世界发达国家对日本文化不敢轻视。
纵观中国的设计现状,现在的中国在设计界还没有大的突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设计师本身的文化底蕴缺失的缘故。同时他们对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还停留在对传统文化中各种图案图形等形式的借鉴和应用方面,缺乏对文化理念深层次的探索。设计师很想借用文化之笔锦上添花,但由于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肤浅理解,加之急于求成的心理,使文化流于形式,缺乏内涵。这不得不说与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许多文化遗留在一次次的“彻底的”革命中。现在的设计师,虽然生长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但是他接受到的文化熏陶恐怕只有几十年,甚至更短。可以说,这一代的设计师是在文化的沙漠上教育成长起来的。所以,中国的设计缺乏文化本土气息。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和民族化,鲁迅先生很早就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用来戒训今天的中国设计正是时候。所谓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图形图像的认同。要有勇气承认“五千年文明——深厚底蕴”的断层,切实的从头探索中国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以及自己个性的交汇之处,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现代中国设计师的使命所在。
中国工业设计的本土化,需要融会东西方科学文化,同时又要富有东方神韵的思维方式、哲学智慧。这就要求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智慧、西方最新科学发展中的新智慧综合起来,构成现代新型方法论。建构工业设计的本土化,形成有特色的工业设计必须要立足于国内现状、认准消费定位,以中国哲理融会贯通的“和谐”观念,创造性地解决中西文化的价值冲突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之所以能走向成功,不仅因为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也由于他在设计中加入了许多中国化的东西,如,中国古钱币、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他很聪明,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加入现代的调味剂,并将其呈现出来。他就这样一步步地跨进了世纪一流平面设计大师的行列。
五 结语
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设计的本土化是在寻找设计的文化“根性”。传统文化是历代相传的文化成果,是人们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这提醒了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文化包袱”,将这包袱当作新的设计语言,并进行文化的现代化。当设计师了解到“设计”在艺术与科技之间扮演着沟通桥梁的角色时,就会主动接触历史留下来的文化成果,进行亲身的文化体验,并在设计时努力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寻找设计与文化的对接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形成中国本土化设计风格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柳冠中:《事理学论纲》,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马文雅:《设计文化与情感设计》,《艺术与设计》,2005年第11期。
[3] 张学东:《工业设计的本土化初探》,《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7期。
[4] 李龙:《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中国工业设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免费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 [中等教育] 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 [中国哲学] 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 [财务控制] 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 [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 [职业教育] 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 [市场营销] 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 [国际贸易] “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