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6-30 22:04:00
【摘要】 公司治理是公司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有力保证。而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本文以公司治理为切入点,论述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公司治理 内部会计控制
一、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关于各利益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涉及决策、激励、监督三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旨在对管理层执行的风险和控制过程加以监督。与公司治理相关的主要关系人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员工、供应商、客户、债权人、政府、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就是要研究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责任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公司治理是控制权的实现,监督和控制是公司治理程序中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程序的建立首先是以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保护所有者的权益为目的。公司治理程序反映公司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控制机制。概括起来,公司治理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公司治理是一种权力配置机制
公司治理的本质就是要解决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配置问题。通过在公司内部的各组织机构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配置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使得彼此之间权责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相互协调。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拥有最终控制权;董事会是公司决策机构,拥有最高决策权;经理人员是公司决策的执行者,拥有日常经营活动的执行权。三者之间互相制衡,各司其职。公司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是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要相对应,拥有剩余索取权并承担风险的人要拥有控制权,拥有剩余控制权并经营管理资产的人要承担合理使用资产、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如果拥有控制权的人没有剩余索取权,不承担相应责任和风险,就会产生“廉价投票权”。
2、公司治理是一套多赢的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是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服务投资者利益的一套制度安排,它包括企业所有安排、国家有关法律制度、市场竞争机制、信誉机制以及企业内部的薪酬和晋升制度等。这种制度安排规定了不同的企业参与人所拥有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使他们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制衡,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这种制度安排,必须是一个多赢的制度安排,必须在满足个人理性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的条件下最大化企业的价值。特别地,它必须使投资者愿意投资、并有积极性选择和监督经营者,从而使经营者能够负责任地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并使监督者能够正确行使监督权。
3、公司治理是一种合约安排
根据现代企业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结合体。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性,而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性又导致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出现。因此,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就是要确定在出现合约未作出预期的情况时,谁拥有作出决策的权力。哈特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发生利益冲突,出现了代理问题,而企业合约是不完备的,便产生了公司治理问题。因此,公司治理是一种契约治理,是在企业所有参与人之间合理配置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一种合约安排。
4、公司治理是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统一
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既依赖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内部治理结构,又依赖于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等外部治理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只有相互制衡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完善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有效配置,才能在公司内部形成权力与责任相统一、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有效内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主体才能有效发挥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二、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构成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会计控制始终是内部控制的核心。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开始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不断完善,相应的法规也不断出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依赖于现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因素,而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些宏观因素作用的结果,其构成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正是公司治理结构作用的结果。
内部控制是相对于政府控制、社会控制的一种控制。在外延上,内部控制包括会计(财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执行控制等。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随着“内部人控制”现象的蔓延、“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过分强调和片面理解、董事长及经营者职权的滥用以及内部人“道德风险”引起的一系列舞弊行为发生,又必然形成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破坏。于是,在西方,出现了由社会职业团体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来约束“内部人”的行为。在我国,则由政府有关部门颁布法规,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我国会计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定义为“三个目标论”、“四个目标论”。“三个目标论”认为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四个目标论”除了保证资金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笔者不仅认同“四个目标论”,而且认为“四个目标论”的前提侧重于内部会计控制,后一项涉及与会计相关的管理控制。之所以这样定位的原因是:第一,单位内部控制弱化不仅限于会计控制,而且涉及管理控制的各方面,有些环节的控制单纯强调会计控制是不够的,需要全面地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第二,内部会计控制并不只涉及会计控制,就会计论会计,凡与会计无关的控制都不予涉及。会计的核算职能表明,比如对于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等业务环节,实质上都与会计控制密切相关,它们都是通过货币计量而进行的价值核算,并在核算中加以规范。否则如果单纯就会计论会计,内部会计控制很难发挥作用,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内部控制弱化所产生的种种现实问题。而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会计控制确定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第三,国际上内部控制中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不断融合的趋势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符。这样理解是与《会计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相吻合的,具有法律依据,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涵盖的范围。 三、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两者在内容上又相互交叉,交叉部分主要是监督、信息沟通和权责分配。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都产生于委托代理问题,是决定公司经营效率和公司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但是,两者委托代理的层次是不同的。公司治理产生于两权分离,是基于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相分离的事实而建立的约束、激励和监督机制,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问题;而内部会计控制则解决公司经营管理中不同层次经营者的委托代理问题。公司治理处理的是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三者间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处理的是董事会、经理层和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因此,董事会和经理层既是法人治理结构的主体,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连接性和互动性(李连华,2005)这种关系可用图1表示。
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进行探讨。
1、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统一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中
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虚假会计信息、防范差错、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从而保证经营效率和效果。而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全的公司治理是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因此,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统一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中。
2、公司治理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前提和基础
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会计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才能从源头上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公司治理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保障,具有权力配置、激励约束和协调功能,可以解决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可以规范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和克服其机会主义倾向;可以激励和约束董事会和高级管理者的行为,从而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的运行效率。
3、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内部会计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
内部会计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联系。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和外部公司治理。内部公司治理主要针对企业内部权利与责任的划分;外部公司治理主要是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会计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一个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因此,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尤其是风险控制和决策约束机制是提高内部会计控制运行效率的关键。
4、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之间存在作用互补区域
内部会计控制包含了内部治理和经营控制、财务控制等;公司治理和内部会计控制之间互相依赖,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对应与一致性。从不完全契约角度分析,如果公司治理是一种关系契约,那么内部会计控制就是这种补充契约,旨在弥补关系契约的不完全性,确保公司取得比较优势。由此可见,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在本质上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互动关系。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目前正在融合过程中,两者的交叉部分是监督、信息传递、权责分配,治理主体评价内部控制运行效果,经营者有责任向治理机关报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该交叉区域的大小由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特点决定,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时,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趋于合一。以内部治理为主的公司,股东和股东会、董事会是监控主体,因而交叉区域较大;两权分离或以外部治理为主的公司,主要通过外部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经营者是控制主体,因而交叉区域较小。
【参考文献】
[1] 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1).
[2] 张天阳:基于股权结构的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研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
【关键词】 公司治理 内部会计控制
一、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关于各利益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涉及决策、激励、监督三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旨在对管理层执行的风险和控制过程加以监督。与公司治理相关的主要关系人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员工、供应商、客户、债权人、政府、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就是要研究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责任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公司治理是控制权的实现,监督和控制是公司治理程序中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程序的建立首先是以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保护所有者的权益为目的。公司治理程序反映公司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控制机制。概括起来,公司治理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公司治理是一种权力配置机制
公司治理的本质就是要解决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配置问题。通过在公司内部的各组织机构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配置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使得彼此之间权责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相互协调。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拥有最终控制权;董事会是公司决策机构,拥有最高决策权;经理人员是公司决策的执行者,拥有日常经营活动的执行权。三者之间互相制衡,各司其职。公司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是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要相对应,拥有剩余索取权并承担风险的人要拥有控制权,拥有剩余控制权并经营管理资产的人要承担合理使用资产、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如果拥有控制权的人没有剩余索取权,不承担相应责任和风险,就会产生“廉价投票权”。
2、公司治理是一套多赢的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是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服务投资者利益的一套制度安排,它包括企业所有安排、国家有关法律制度、市场竞争机制、信誉机制以及企业内部的薪酬和晋升制度等。这种制度安排规定了不同的企业参与人所拥有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使他们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制衡,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这种制度安排,必须是一个多赢的制度安排,必须在满足个人理性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的条件下最大化企业的价值。特别地,它必须使投资者愿意投资、并有积极性选择和监督经营者,从而使经营者能够负责任地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并使监督者能够正确行使监督权。
3、公司治理是一种合约安排
根据现代企业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结合体。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性,而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性又导致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出现。因此,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就是要确定在出现合约未作出预期的情况时,谁拥有作出决策的权力。哈特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发生利益冲突,出现了代理问题,而企业合约是不完备的,便产生了公司治理问题。因此,公司治理是一种契约治理,是在企业所有参与人之间合理配置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一种合约安排。
4、公司治理是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统一
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既依赖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内部治理结构,又依赖于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等外部治理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只有相互制衡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完善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有效配置,才能在公司内部形成权力与责任相统一、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有效内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主体才能有效发挥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二、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构成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会计控制始终是内部控制的核心。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开始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不断完善,相应的法规也不断出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依赖于现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因素,而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些宏观因素作用的结果,其构成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正是公司治理结构作用的结果。
内部控制是相对于政府控制、社会控制的一种控制。在外延上,内部控制包括会计(财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执行控制等。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随着“内部人控制”现象的蔓延、“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过分强调和片面理解、董事长及经营者职权的滥用以及内部人“道德风险”引起的一系列舞弊行为发生,又必然形成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破坏。于是,在西方,出现了由社会职业团体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来约束“内部人”的行为。在我国,则由政府有关部门颁布法规,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我国会计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定义为“三个目标论”、“四个目标论”。“三个目标论”认为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四个目标论”除了保证资金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笔者不仅认同“四个目标论”,而且认为“四个目标论”的前提侧重于内部会计控制,后一项涉及与会计相关的管理控制。之所以这样定位的原因是:第一,单位内部控制弱化不仅限于会计控制,而且涉及管理控制的各方面,有些环节的控制单纯强调会计控制是不够的,需要全面地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第二,内部会计控制并不只涉及会计控制,就会计论会计,凡与会计无关的控制都不予涉及。会计的核算职能表明,比如对于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等业务环节,实质上都与会计控制密切相关,它们都是通过货币计量而进行的价值核算,并在核算中加以规范。否则如果单纯就会计论会计,内部会计控制很难发挥作用,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内部控制弱化所产生的种种现实问题。而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会计控制确定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第三,国际上内部控制中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不断融合的趋势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符。这样理解是与《会计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相吻合的,具有法律依据,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涵盖的范围。 三、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两者在内容上又相互交叉,交叉部分主要是监督、信息沟通和权责分配。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都产生于委托代理问题,是决定公司经营效率和公司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但是,两者委托代理的层次是不同的。公司治理产生于两权分离,是基于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相分离的事实而建立的约束、激励和监督机制,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问题;而内部会计控制则解决公司经营管理中不同层次经营者的委托代理问题。公司治理处理的是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三者间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处理的是董事会、经理层和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因此,董事会和经理层既是法人治理结构的主体,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连接性和互动性(李连华,2005)这种关系可用图1表示。
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进行探讨。
1、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统一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中
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虚假会计信息、防范差错、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从而保证经营效率和效果。而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全的公司治理是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因此,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统一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中。
2、公司治理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前提和基础
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会计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才能从源头上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公司治理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保障,具有权力配置、激励约束和协调功能,可以解决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可以规范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和克服其机会主义倾向;可以激励和约束董事会和高级管理者的行为,从而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的运行效率。
3、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内部会计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
内部会计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联系。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和外部公司治理。内部公司治理主要针对企业内部权利与责任的划分;外部公司治理主要是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会计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一个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因此,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尤其是风险控制和决策约束机制是提高内部会计控制运行效率的关键。
4、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之间存在作用互补区域
内部会计控制包含了内部治理和经营控制、财务控制等;公司治理和内部会计控制之间互相依赖,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对应与一致性。从不完全契约角度分析,如果公司治理是一种关系契约,那么内部会计控制就是这种补充契约,旨在弥补关系契约的不完全性,确保公司取得比较优势。由此可见,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在本质上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互动关系。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目前正在融合过程中,两者的交叉部分是监督、信息传递、权责分配,治理主体评价内部控制运行效果,经营者有责任向治理机关报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该交叉区域的大小由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特点决定,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时,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趋于合一。以内部治理为主的公司,股东和股东会、董事会是监控主体,因而交叉区域较大;两权分离或以外部治理为主的公司,主要通过外部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经营者是控制主体,因而交叉区域较小。
【参考文献】
[1] 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1).
[2] 张天阳:基于股权结构的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研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
- 上一篇:公司治理委托—代理成本的最优化分析
- 下一篇:探析上市公司的高管个税筹划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点论文
- [中等教育] 职专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与思想素质,是职专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根本目的。但受限于传统政治教育的教学 [全文]
- [中国哲学] 传递“中国梦”正能量是记者的神圣使命
- 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当今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感染力、最具普遍性的正能量。记者作为以 [全文]
- [财务控制] 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 摘 要: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企业集团需要有效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 改革逐渐 [全文]
- [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分析
-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中笔者以中小企业财务管 [全文]
- [职业教育] 分析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
- 【摘要】针对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及学生体验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实际音乐学习需求、音乐学习目标等予以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音 [全文]
- [市场营销] 新时期下市场营销的演变趋势分析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互相影响,新市场格局的形成让新时期环境里市场营销不断发生变革。而本文主要是对当今市场新形势进行一个分析,找出对市 [全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 [摘 要] 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国际贸易企业无法以自身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要通过集资的方式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 [全文]
- [国际贸易] “互联网 +”时代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关系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以全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市场, [全文]